我们都知道三观是判断一些重要事情的决策依据,那么你知道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三观吗?我来告诉你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三观。我希望它能帮助你。
正确培养孩子三观的方法1
1、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父母的行为、做事的方式,都是孩子可以模仿的实用教材。所以,当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时,你自己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如果想让孩子喜欢读书,我们就不能玩手机。我们还需要每天坚持读书。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每天都有计划。我们不能整天无所事事,但我们也需要学会如何让我们的家变得井然有序。所谓生活就要充满仪式感,平时要学会勤俭节约,让孩子懂得物质的东西来之不易。
2、让孩子明白有些东西是无法用钱衡量的。
为了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父母,我们必须让孩子明白,有些东西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比如,如果父母周末也去上班,他们会赚更多的钱,但为了关心你,让你玩得开心,父母就会停止赚钱。比金钱更重要。有爱心的父亲也可以告诉孩子,有时候你必须为了一些更珍贵的东西而放弃金钱,比如你是父亲的好孩子,无论你付出多少,父亲都不会改变。这样,孩子就不会天真地给一切事物定价,慢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及时管束孩子的不当行为。
合理限制孩子的不当行为,可以增强孩子的纪律意识。及时控制孩子的过度行为,可以端正孩子的人生观。例如,当孩子想要一些他不需要的东西时,不要立即购买。你可以给他讲道理,如果孩子不听话,一定要给予他适当的惩罚。但控制的时候一定要表现出一家之主的权威,否则就很难达到目的。但也不要惩罚孩子太多,更不要在身体上和心理上虐待孩子。因为你管教孩子的目的就是告诉他正确行为的标准,让他明白什么样的事情他可以做,什么样的事情他不能做。只要孩子接受就可以,没必要惩罚。
4、告诉孩子,品行比金钱重要。
孩子们每天都在了解周围的世界,而且在不健康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也学会了比较,比如,你的车是什么牌子,我的车是什么;等等。你的书包是什么?多少钱啊,我的书包多少钱。在这些过程中,孩子往往会逐渐认识到金钱的重要性,并可能养成虚荣心理。因此,当发现孩子有这种行为时,家长一定要及时进行教育。你可以告诉孩子,有些事情与金钱无关,比如人的行为、人的健康和幸福。让孩子明白,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有很多,比如品味、修养、知识、脾气、特长等,尤其是情操高尚的人,往往被别人评价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这样,孩子接触到的价值观就多元化了,物质就不会成为他唯一的衡量标准。
5、用积极鼓励的方法,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观。
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身作则,注重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用积极、鼓励的方法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价值观。这时,父母应该主动教导孩子基本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事的方式。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让他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因为强制的效果往往不好,只有鼓励才是最有效的方法。而且身教胜于言传,不准在孩子面前做一件事,在孩子背后做另一件事,这样事情一旦败露,孩子会大为反感。因此,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以身作则,以高尚的品德教育下一代。
正确培养孩子三观的方法2
方法一:尊重孩子的“狡辩”—————反馈效应
每当父母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总会找出很多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时,父母一般都会愤怒地称孩子的这种行为为“诡辩”。其实这并不是诡辩,而是孩子对家长教育的一种反馈。
教育是双向的。家长不仅要教导,还要接受孩子的反馈,这样教育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然而,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只是“教导”自己,并不关心孩子反馈的信息。这样的教育往往达不到父母想要的目标。
方法二:分析并尊重孩子的反馈
当孩子对我们的教育进行反馈时,我们首先要分析孩子的反馈。当然,这个分析不仅仅针对孩子的语言,还针对孩子的动作和表情。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反馈,不管是不是“诡辩”。在上述教育案例中,当孩子说出“我们班的孩子都这么说”的原因时,妈妈没有分析孩子的反馈就对孩子大吼大叫。这是对孩子反馈的不尊重吗?表现。所以,这位妈妈也不知道孩子的反馈是真实的,也不认为“你真笨”是一句脏话。
可以想象,父母会误解孩子的反馈,压制孩子的反馈。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孩子永远不会对母亲的教育给予积极的反馈。没有孩子的配合,家长就没有办法教育孩子。
方法三:针对孩子反馈出的问题,对其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家长在分析孩子反映的问题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比如,如果孩子在反馈问题的时候还不知道礼貌的重要性,家长就再也不会了,那么可以通过例子、原则讲述礼貌的重要性,引导孩子做一个优秀的人。和有礼貌的孩子;如果孩子反映的问题是不想知道并承担最近错误言行的责任。父母要鼓励孩子做一个知错改正、敢于行动的人。
总之,无论孩子对家长的教育给予什么样的反馈,尊重并认真分析孩子的反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首要前提。
方法四:家庭教育不能前后矛盾——手表定理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一个人一块手表,当有人问这个人时间时,这个人能快速、自信地说出时间;相反,人们无法快速辨别时间。因为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比较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对准确的时间失去信心。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手表现象”,并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做事时只能有一个指导原则或价值取向。后来,人们把这个结论称为“手表定理”。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news.x86android.com/articles/180124.html
- 转载请注明: zhiyongz 于 知识百科-X86安卓中文站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