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作家梭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他的经典作品《瓦尔登湖》。
作为一本记录式的散文集,梭罗在这本书中呈现的生活方式,更像是一场生活实验。
在瓦尔登湖,他度过了两年多探索自我的时光,从中总结出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学,并将它全部写进这本书中。
清华大学校长曾多次将书赠与学生,认为梭罗在向读者展示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展示了一种物质至简、精神丰盈的生活状态。
这本被大众认为不那么通俗易懂的书籍,却是一本真正能够“塑造读者”的书籍。
而笔下的每一个字,也都透露着梭罗对于自我内心的一种向往:实现精神断舍离。
丢掉对过往的依赖
《瓦尔登湖》中,梭罗出生在麻省康科德城,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从事过许多工作:
在一所私立学校教书、帮父亲制造铅笔、为杂志社写过诗稿、做过各种体力劳动。
而身边的朋友家人,很多人也在过着相似的生活:没日没夜地工作,日复一日地劳动。
“看着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家园,正在被自己亲手破坏”,梭罗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
他希望自己能够脱离现在的生活,希望大家摆脱对名利地位的渴望,去追求内心真实的世界。
“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生活过。”
为此,梭罗放弃了自己当前所拥有的一切,毅然决然地去到瓦尔登湖,希望在那里能够正视内心,丰盈精神世界。
人这辈子,我们总会拥有许多成就,也会对某个人、某样东西产生依赖。
我们不否认依赖能让人生过得更好,但如若想要“重生”,就只能放下依赖,摆脱对过去的执着。
有句话说:“人生,其实就是与自己的执念抗争的过程。”
放下心中执着之事,离开对他人的依赖之心。
当一个人舍弃让自己依赖的寄托之物,才能选择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舍弃低质量的社交
在《瓦尔登湖》这本书中,梭罗对社交有过很细微的评价。
他并不害怕社交,但又觉得社交往往廉价。
在他看来,每一次和朋友的相聚,时间都很短促,根本来不及让彼此获得任何新的有价值的东西。
而所谓的礼节和礼貌,也只是让每一次的聚首相安无事,避免了公开争吵。
他们白日里相会于邮局,晚上便在炉火边。
太过频繁又毫无新意,即使梭罗将聚会看得很重要,也觉得这样的牵绊已然缺乏敬意。
后来,他去到瓦尔登湖,才发现人的价值其实并不在表面,所以也没必要去经常触碰它。
在瓦尔登湖两年多的日子里,梭罗和动物为邻,与鸟儿作伴。
他不必考虑城市中那些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在这里,重新思考生命和生活的真谛。
哲学家帕斯卡尔说:
“几乎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来自我们不善于离开消耗我们的人和事。”
生活中,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时刻:
为了迎合他人,宁可委屈自己;因为害怕被孤立,所以强迫自己加入周遭生活。
这样的委曲求全,却不一定能换来他人的认可。
与其勉强自己,不如选择独处。
俗话说:“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往后余生,别在不属于自己的圈子里徘徊,远离是非之地,也离开那些不停消耗你的人。
远离无端的猜疑
我在看《瓦尔登湖》的时候,就觉得梭罗隐居的这两年,生活其实很是惬意。
不必考虑周围的人际关系,不必在意他人的言语动作,每日只需过好自己的生活。
没钱的时候,就努力工作养活自己;富足的时候,便在树林里漫步。
闲暇时,他甚至为自己建造了一座房子。
白日里,就在定居的地方周围,拿着一把斧头,在树林里到处寻找可以用作建造房屋的树木。
到了晚上,便看着天空中的月亮和星星。
在他的世界,不必与他人有过多的交往,没有猜忌妄想,也没有过多的“勾心斗角”。
可以说,在瓦尔登湖的日子,是梭罗最理想的生活。
这里的平静,更能让他全身心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而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能像梭罗一般简单、自在。
与他人之间的交往,也好像总隔着一层纱。
彼此试探,相互依赖,又充满猜忌。
好像一个举动、一个行为、一句简单的话语、一个无谓的眼神……都会被解读成某种意义。
有句话说,人多的地方是非也多。
面对他人的猜测、质疑,我们要做的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学会做好当下,过好自己的生活。
让自己拥有一颗强大心脏,不轻易地被外界声音所影响。
当一个人懂得保持平稳心态,反而能在这嘈杂的世界中,活出真实的自我。
减少内心的欲望
在瓦尔登湖,梭罗结识了爱尔兰人约翰·菲尔德。
在相处中他发现,菲尔德与妻子对过“好日子”有股莫名的执着。
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一家人住在租用的房子里,每日还要为了生计而拼命工作。
菲尔德很是费解,明明自己已经非常拼命了,可还是没能有存款,也无法让家人过得更好。
听完他的抱怨,梭罗想了想说:
“如果你愿意,我很想用自身经验来帮你。
我住在离你不远的地方,是一座很小但却很光亮、干净的屋子里。
如果你愿意,你也能在几个月内给自己建造一座“皇宫”。
我不喝咖啡牛奶,也不吃鲜肉,所以不必为了得到它而努力工作。
你知道的,吃喝是一大笔支出,如果你不懂得满足,那么一生就只能消耗在这里面。”
梭罗的这段话,很生活却也直白简单。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欲望。
这并不可耻,但假如不懂得节制,那么只会掉入欲望的陷阱。
因为真正摧毁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自以为的贫穷,也并非一直追求的名声。
是不懂知足的欲望,也是不知满足的念想。
就像我们周围的每个人,总以为得到自己向往已久的东西之后,心就会安定,从此便能幸福。
可是在真正得到后却又觉得索然无味。
产生失望,却又有了新的欲望。
目标越来越高,欲望越来越难以实现,人也在这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累。
人生有度,过则为灾。
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极限。
当你超过了这个刻度,就只能被欲望反噬。
往后余生,别再用有限的精力去追逐无限的欲望。
当你舍弃欲望,回归原本的生活,你会发现,原来自己曾经想要的,其实真的不过如此。
曾看过一句话:
“决定人生的并不是你选择了什么,而是你选择放弃什么。”
《瓦尔登湖》中的梭罗,在最该拼命前行的时光,选择“舍弃”现有的生活,回归田园。
这是一次对自我的重塑,也是对精神世界的洗礼。
他摆脱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却又复杂的人际关系,让自己在独处中找到内心真实的需求。
林清玄说:
“如果你要享受清欢,唯一的方法是守住自己小小的天地,洗涤自己的心灵。
放下执念,不浮不躁,不慌不忙,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淡定从容地过好每一天。”
往后余生,愿每个人都能远离复杂的人际关系,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
放弃扰乱内心的所有,专注于精神世界的丰盈。
当一个人真正做到了精神断舍离,人也会因此变得更加通透。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news.x86android.com/articles/1111027.html
- 转载请注明: zhiyongz 于 知识百科-X86安卓中文站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