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北大校长,很多人脑海里第一印象就冒出来“蔡元培”三个字。
没错,当年北大在校长蔡元培的带领下,开创了一段辉煌的岁月,甚至很多人就此认为,蔡元培是北大的首任校长。
其实蔡元培是在1916年才出任北大校长的,而北京大学是在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不久之后,由原来的京师大学堂改建而来的,当时学校聘请的第一任校长名叫严复。
听到这个名字,如果熟悉历史课本的人应该会记得,他就是《天演论》的翻译者,他为什么能成为北大的首任校长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他那跌宕起伏的人生吧。
(图)严复
民国时期那些著名的大学校长往往都有一段传奇的经历,严复也不例外。
首先,不同于一般知识分子的是,严复最早是在海军界出道的!
当年清 *** 由于遭遇两次 *** 战争的失利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封闭了两百余年的国门终于打开了一丝缝隙。
见识到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力后,我国的有识之士也逐渐觉醒,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其中海军的建设更是成了重中之重。
除了购买西方先进的武器外,自身的人才培养也是刻不容缓。基于这一点,1866年左宗棠就向皇帝上书,请求建立海军学堂。之后朝廷下旨,由沈葆桢主持创办了我国近代的第一所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
然而当时的知识分子对这种新式学堂并不感兴趣,而是更热衷于考科举,为了招揽到优秀的人才,学堂开出了优厚的条件,不仅包衣食住,每个月还发放四两纹银的补贴。
原本严复也是一门心思想要靠科举,可天有不测风云,他的父亲意外染病去世,养家糊口的重任一下子压倒了当时年仅12岁的严复身上。
刚好这时福州船政学堂的招生信息传来,严复不得不放弃之前的梦想,转而报考这所新式的海军学校。
不久,他就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船政学堂驾驶班录取。
在他们这个班上,除了严复以外,还有一大批后来令我们如雷贯耳的名字,他们有:刘步蟾、邓世昌、叶祖珪、方伯谦、林永升……
看到这些名字,相信只要稍微熟悉一点甲午海战的人就不会觉得陌生,当时著名的北洋舰队指挥官有一大半就是毕业于这个学校!
(图)福建船政学堂创办于1866年,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也是中国近代航海教育和海军教育的发源地
可能这个时候就有人要提出疑问了,既然他们班上那么牛,严复是不是因为成绩太差了,所以后来改为从事教育呢?
其实恰恰相反,严复不仅在学校的成绩相当优秀,毕业后先后在“建威”、“扬武”两舰实习5年,后来还被选派前往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
“在英国的三年里,严复不仅学习海军相关的知识,同时对西方的思想、政治、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在这些领域投入了极大的精力。”
他的这些经历,为后来的翻译事业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归国后,严复没有像跟他一起赴英留学的同学方伯谦、林永升、萨镇冰等一样成为海军将领,而是先回到母校福州船政学堂担任教习,不久后又被李鸿章调到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
在北洋水师学堂,他培养出来包括后来担任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和南开大学创建人的张伯苓等在内的一大批人才!
尽管严复在教育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并没有真正得到李鸿章的重用。
据说李鸿章一开始对他还是比较赏识的,曾经向严复透露过,有要收他为弟子的意思,可是被书生意气的严复拒绝了,因此李鸿章认为严复不属于“自己人”,便不再重视他。
加上严复长期接触西方思想,不懂官场上的曲意逢迎和韬晦,说话的时候比较直接,多次顶撞过李鸿章,故而两个人渐行渐远。
在此期间,严复曾一度希望通过科举道路来登上政治的舞台,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可惜两次应试均以失败而告终。
(图)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一转眼时间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富国强兵事业宣告破产。
昔日同窗好友的牺牲,国家民族进一步被列强们欺压,这一切都深深刺痛了严复的心。
没有强大政治力量的严复,试图以另一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救国主张。他先是在天津《直报》上先后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章,来表达自己变法自强的思想。
接着,他还苦心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著作《天演论》,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震动了整个中国的知识界。
人们开始认识到,如果不振作自强就会亡国灭种,只有通过努力,增强自己的实力改变弱者的地位,才能在强者如林的国际博弈中生存下来。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的问世,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甚至影响了几代人,这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思想界崇高的地位!
就连 *** 总理都称赞道:“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严复。严复学贯中西,是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他向国人翻译介绍西学,启蒙了几代中国人,同时又葆有一颗纯正的‘中国心’。”
(图)《天演论》
由于《天演论》巨大的影响力,1898年光绪帝下诏命严复来京觐见,阐述变法主张。他写了长篇政论《上光绪皇帝万言书》,希望光绪帝效法西方,实行全面的变法维新。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戊戌变法的失败令严复心灰意冷,之后义和团运动爆发,他离开了北洋水师学堂。
一直到辛亥革命之前,严复多次希望通过教育、行政、实业等方式,来实现国家的富强。
在此期间,他参加过汪康年、唐才常发起的“中国议会”,并被选为副会长;去天津主持过矿务工作;协助马相伯创立了复旦公学(今上海复旦大学),并成为复旦第二任校长……
除了这些工作,他还先后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原富》(也就是著名的《国富论》)、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和《名学》、甄克斯的《社会通诠》,孟德斯鸠的《法意》(即《论法的精神》)、耶方斯的《名学浅说》。
这几本书加上之前的《天演论》,是严复一生中最重要的八部译著。
“这八部译著,系统的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哲学等各方面的学术思想介绍到中国,为中国与西方接轨架设了一道坚固的桥梁。”
同时,严复汲取了古人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实例,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成为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这套标准至今仍被翻译界所推崇,甚至影响到其他领域。
(图)戊戌六君子。
正是因为严复在教育界、翻译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1912年原先中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京师大学堂改建为国立北京大学后,在教育总长蔡元培的推荐下,严复成为改名后的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然而当时的北大可不是现在的北大,无论是硬件水平、师资力量还是学生素质都不尽如人意,严复经过多番努力都难以令北大焕发新的生机。
几个月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严复只好黯然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
离职后的严复开始参加政治活动,但这时的严复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满腔热血,试图以一己之力改变天下的书生。
他的思想开始趋于保守,1915年5月严复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
同年8月,在袁世凯的授意下,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如、胡瑛6人组成筹安会,号称“六君子”,以讨论国体问题为名,鼓吹复辟帝制。
此举堪称严复一生中最大的败笔,开历史的倒车注定是要失败的。
袁世凯欲称帝的消息传出来后,很快全国各地掀起一片倒袁的浪潮,在重重压力之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但是起义各省并没有停止军事行动,不久袁世凯忧愤成疾,终因尿毒症不治而亡。
随着袁世凯的去世,筹安会六君子也成了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
(图)袁世凯
国会要求惩办祸首及筹安会六君子,严复被迫躲到了天津,之后又因为哮喘病久治无效而回到福州疗养。
1921年10月27日严复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回顾严复一生,原本是一个放眼看世界的先行者,最终却走向历史潮流的对立面。
这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知识分子在社会的动荡中遭到多次挫折,思想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幸运的是,虽然严复晚年犯了一些错误,但是其一生大部分时间还是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宝贵财富,值得人们来尊敬他,缅怀他。
同时严复的经历也警示我们: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只有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努力前行,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