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和单一变量法)
现在网络上的各种“干货”,例如“如何XXX”,“怎样XXX”这样的文章实在是太多了,但是很多朋友表示看了之后依葫芦画瓢用了之后效果基本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其实网上大多数干货都是有价值的,作者愿意写文章分享出来,我个人是抱着感激的态度感谢他们的分享,但是为什么会有一种学了之后用处不大的感觉呢?
这几天我想到了读中学时候生物实验老师经常说的——控制变量法,不妨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下为什么会产生“没用”的现象。
一、控制变量法的定义
物理学或生物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定义本身是比较抽象的,但是如果通过两个例子来说明的话,大家就会很快理解这种方法的意思了。
比如生物学上要研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的生长发育促进作用”。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要注意以下的几点:
蝌蚪必须随机分3组,不能经过人为的挑选;
每一组蝌蚪必须在相同的温度和光照、水质下培养;
第一组投入甲状腺激素,第二组加入甲状腺抑制剂,第三组不加入任何药物;且第一组和第二组药物的量必须相同;
每天按时对第一组和第二组进行投药,并且量相同,时间相同;
每天按时对蝌蚪的体长以及前肢、后肢和尾部进行观察,记录每一组的平均值。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控制变量法”就是只把研究的相关量作为唯一变量,其他条件进行人为控制,让每一组除了目标变量之外没有其他的任何干扰因素。
二、“干货”与“变量”
看了上面的例子,或许你就明白为什么你看了那么多“如何不花钱做到100万用户”之类的文章还是没什么起色了。很简单,变量除了没用文章中所说的那些方法和套路以外,还有很多很多,但是作者并没有写在文章里面,再加上引导性非常强的标题,很多读者就忽略了自己公司、项目和作者公司、项目的其他方面的差距。
例如时间,对方起手是哪年哪月,你们家的订阅号建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很多timing是否已经错过了,既然timing已经错过了,那么或许别人订阅号拥有大量粉丝的很大原因是因为起手的timing比你们优秀太多,而不是你家的运营手法有问题。要知道,早2,3年做订阅号的难度比起现在完全是两码事,所以学习的时候更好度也能够弄清楚,作者的产品发力期当时的大环境是怎么样的,是在蓝海中快速成长还是在一片红海中厮杀,这点也很关键;
还有就是资源和渠道。有的产品,比如手游吧,新游阶段就获得了几大渠道一线品的待遇,然而你家的产品只是个“标配”待遇,所以渠道上就输了一大截,并非游戏自身素质的黑锅;或者有的产品出生就带着BAT的血统,在资源上已经占尽优势,这个时候方法用得只要不是太匪夷所思,结果怎么样都不会太差吧;
团队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产品、运营、技术必须共同努力,任何一方出现明显的短板都是致命的。虽然是很不友好的话,但是我想说的是,有时候你看了,学了,用了那些高手们的方法,但是你的队友实在是太坑了(比如视觉效果跟12306一样;交互跟工商银行的APP一样),你的用户最多用一次就直接气炸了,那再高明的手法也无济于事。
三、避免盲目“抄袭式”学习
网上的资料多,质量高的资料其实真不少,但是如果仅仅是看了一篇文章就立马拿去套用,显然是非常不理智的。个人的建议是从4个维度审视下“自家”的情况,虽然这4个维度之前也有老前辈提过,但是现在依旧是很容易被忽略的4个变量类型:
经济维度
也就是说权衡自己手头还有多少钱能用,如果口袋比脸还干净了,那活动还需要搞么?还要给用户补贴么?等等。另外各类资源我觉得也可以归纳在经济维度里面,比如手上的渠道、媒体、合作商有多少,做个活动兴许不用自己掏钱有赞助商呢?这些都应该盘点清楚。
社会维度
也就是天时地利吧。更加直白的说就是“自己家”产品目前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同时社会对于你产品的细分领域是如何看待的(比如15年前电子游戏被当做“电子 *** ”,现在对于游戏虽然也不是完全接受,但是要比之前态度好不少了);另外一般初创的项目都习惯于先从某个地区入手,那么该地区的行业氛围如何,比如西南的一些欠发达城市,你去那边弄互联网产品就会觉得举步维艰;
团队维度
这就需要把整个产品拆开来看,通常的手法就是从数据和用户反馈入手,比如用户说很多需求并没有实现——PM的问题;用户说你家订阅号全标题党内容一文不值——运营的问题;用户说满页面都是死链接——技术背锅吧。只有在别的几个环节都没有大毛病的条件下,然后再进行某个方面(比如UI,比如开始做一些针对性的活动,或者是增加新的功能和模块)的改变,才能够通过之后的数据得出结论,某个方法是否管用(比如在确定了其他环节并没有被用户诟病之后,把纯文字信息改为图文信息,用户的页面停留时间变长了,那么说明页面内容的变更是有正面作用的)。
产品本身的维度
毕竟各家的产品都不一样,但是个人认为目前产品的类型分两大类(在这提出来,前辈们见笑了~),一类是用户使用该产品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比如用户上12306就是为了火车票;用外卖软件就是为了点外卖;用同花顺这样的软件就是为了看股市行情,等等。但是另一类产品就不大一样,比如用户们上百度贴吧有时候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只是为了随便看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内容;玩家们去玩《真人快打》,更多是为了体验“玩”这个动作过程中产生的乐趣,而不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别明确的目标。当然你可以说出第二类产品满足的“需求”是什么,可能是社交需求,或者仅仅是找乐子杀时间,但是很难具体把“目标”“目的地”给具体描述出来,在这里“目标”和“需求”并不是完全一样的。所以个人认为两类产品所用到的方法论上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尤其第二类产品,可能用“有用,能用,易用”的那一套层次来衡量也不是非常科学,其中PM和运营要耗费大量的脑力才能让用户真正爱上体验产品的过程。在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多分析自家产品的特性,然后再去有针对性地看适用于自家产品特性的文章,这样可以快速筛选信息,提高自己学习和提高的效率。
四、结语
以上列举4个容易被阅读者忽略的变量类型,因为当人在专心阅读的时候会进入忘我的“心流”状态,融入阅读的文章中去,这是好事,但也容易限制自己的想法,导致忽略变量因素(所以很多人抱怨说老板经常甩过来一篇文章让你学着人家做就是这档子事情……),盲目模仿很可能导致无功而返并且徒增人力和时间成本,希望本文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起在今后的工作 *** 勉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删除,感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