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经典转载)
2009年05月22日
马加爵,22岁,系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生命的物质技术专业四班级学生。2004年春节单独在黉舍渡过,开学初始即2月10日其与同窗唐学李、邵瑞杰和杨开红等打牌,因杨开红说他作弊而发生争吵于2月13日—15日间,他便采取用铁锤冲击头部致脑损伤灭亡的同一作案手段,先后将唐学李、邵瑞杰、杨开红龚博等四人逐杀害,并将被害人***藏匿于宿舍衣柜内。于2月15日晚乘坐昆明至广州的火车逃离昆明。3月15日被海南省三亚市***局机关抓获归案。4月24日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平易近法院开庭审理作出一审讯断,以存心灭口罪依法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力终身。【1】一、犯罪类型
我一直以来都像报纸上所说的一样,以为马加爵是因“打牌风波”一时失去理智灭口,属于激情犯罪,直到最近要研究他的犯罪心理,收集并查阅了大量的配景资料和专业犯罪心理资料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激情犯罪是一种在激情状态下非理智性的或少理智性的犯罪。而所谓激情,是指“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然而是爆发式的情绪状态”,“通常是由一小我私家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所引起的。对立意图的冲突或过度的抑制也很容易引起激情。激愤、暴怒、恐惧、狂喜、剧烈的悲痛、绝望等都是激情的例子。”【2】处在激情状态下的人,其认识活动的范围往往会由大变小,节制本身的能力削弱,往往不能约束本身的行动,不能不错评价本身的行动的意义和后果。因此激情犯罪往往具有突发性、无预谋性、疯狂性的特点。从马加爵的整个犯罪恶程来看,在三天时间里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杀害四个同学,甚至还想杀[2] 魏健馨,张学林著.犯罪心理学——世纪青年心态破解[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
[3] 李玫瑾.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J] .中国人平易近***大学学报,2004(3):
[4] 蔡平. 不是因为贫穷——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http://club.news.sohu.com/read_elite.php?b=wangzhai a=2753662
[5] 邓丽亚,许若兰.从天使岛恶魔——马加爵人格异化的心理历程探析与反思[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专家分析马加爵犯罪心理
单振勇绘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发生之后,一些媒体,包括马加爵本人,都在把犯罪动机归结到他的贫困背景上。前不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奔赴云南,对此案进行全面调查,她研究了此案所有相关材料,访问了办案人员,还专门为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做了心理测试,发现了很多真实的东西,之后做出上万字的《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李玫瑾教授认为,将“贫穷”归结为马加爵犯罪动机起点的归因并不全面,也并非真实的问题起点。
她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近日,记者对李玫瑾教授(以下简称李)进行了采访。
记者:马加爵案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你为什么最近才去云南进行调查?
李:上次一家媒体采访时我还在抱怨,这样的案子我们学者接触不上,因为我也只能看到媒体的有关报道。心理分析研究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不接触完整的东西,就不可能做到客观真实。公安部有关领导给我提供了这样一次机会。最初我对马加爵的犯罪动机也有错误的判断,也把他归到穷人的自卑上,即由自卑的敏感引发的。但是当我知道他杀害的四个同学当中有三个是和他一样的贫困生后,我就觉得用贫困为理由解释不通。记者:你在云南见到马加爵了吗?
李:我遗憾的是没有见到他,问卷是别的同志帮我问的。马加爵现在情绪反应非常强烈,带马加爵到学校指认现场,他浑身颤抖,不敢看。指认现场回来后不吃不喝,他现在是但求速死来解脱。记者: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生命?
李:我认为他现在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开始有情感反应,知道恐惧了。
我在问卷中问他,你对你的杀人行为后悔吗?他说,被抓之后尽量不去想后悔,尽量不去想作案的事。他在逃避。
记者:你认为马加爵能否代表一个弱势群体?
李:应该说马加爵是有贫困背景的。但是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个群体只意味着他们要面临更多的挫折,因为他们有很多愿望不能轻易实现,贫困群体遇到的挫折感,肯定会大于富裕群体。记者:他的贫困背景,和他杀人有必然联系吗?如果马加爵不是那么贫困,他会那么敏感吗?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吗?
李:我认为没有任何必然联系。贫困会导致他们面临更多挫折,并不能导致他们必然犯罪。马加爵杀了四个人,其中三个同学都跟他一样,是贫困生,如果因为贫困而杀,他就不应该杀贫困生。马加爵说,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我们那么多年住在一起,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在学校那么落魄,都是他们这样在同学面前说我。我在云大这么失败,都是他们造成的。他们在外面宣传我的生活习惯,那么古怪。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在云南大学,有那么多的贫困生,而从马加爵的供述看,他与交往最密切的有贫困背景的同学都相处不好,这个问题显然不是因为他的贫困状态导致的。现在,因“言语不慎”而招来杀身之祸的四名被害者,已无法申辩他们的理由,更何况有两人并不在言语不慎的范围内,上摘抄了一句巴尔扎克的话:“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想必这是他最有同感的一句话!但他孤独的原因,首先是因为贫穷。他已经用事实证明了自己具有残暴的一面。即使是在案件发生之前,又有谁愿意接近这样一个有残暴素质(潜在的杀人倾向)的人呢?所以他首先应该反躬自问。以前的经历没有使他学会吃亏让步,特别是没学会对别人示弱。潜意识中他认为示弱、吃亏、让步都是奇耻大辱,有损自己做人的尊严,也会打击他那自诩坚强的自尊心。这样的意识和潜意识,在青年人中间是很普遍的。这应该是我们对青年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课题。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同时聪明过人,是他自尊的源泉。他有理由自尊,也因为自尊而坚强。他具有非常的吃苦毅力。
他只习惯于直截了当地以自己的认识凭感觉作判断,像判断是木头还是石头一样。
性格的认真,精神视野的偏狭,加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必然导致他思想认识方面经常钻牛角尖,想不开。
自信并自负,使他具有我行我素并且残暴的勇气。
以上是我对马加爵笔迹的分析。
我认为这就是我们探索马加爵犯罪心理应该得出的正确答案。
笔迹分析结论后记
如果马加爵家庭富有,没有自卑,不会发生这种事。
如果马加爵能够被社会接纳,融入社会,不感到被环境排斥拒绝,也不会发生这种事。
如果马加爵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不会发生这种事。
如果我们帮助贫困大学生在勤工俭学、就业方面能做更多的工作,使马加爵的精神压力减小,不会发生这种事。
如果有人主动亲近他,使他精神上不感到那么孤独寂寞,不会发生这种事。
如果有人帮他就业找工作已经有了眉目,不会发生这种事。
如果马加爵对大学毕业后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有信心,对自己的前途有信心,不会发生这种事。
……
我们可以设想更多的如果。只要假设成立(即能够成为必要条件),就是我们防止今后类似案件发生或许应该考虑的“努力方向”。
愿我们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这些工作,帮助身边潜在的“马加爵”,避免再发生类似的惨案。
但是,如果那天马加爵没参加打牌,如果邵瑞杰那天没说那句伤害了他的话,会不会发生这样的惨案呢?因为我们不能排除马加爵今后遇到其它类似刺激的可能性,所以不能肯定马加爵以后就不会杀人。只要马加爵的个性特征不发生转变,他成为杀人犯的可能性就始终存在。可见这两个假设不是犯罪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案件发生的必要条件。2003年6月8日凌晨2时许,兰州医学院教学楼某区的102室,一年级女生李琴双手拿着菜刀和尖刀凶狠地砍向了同宿舍的王惠,而和王惠睡在一排的刘燕看见眼前的景象急忙下床奋力夺过了李琴手中的菜刀,谁知李琴一转身又从自己的床铺上拿起了一把小菜刀砍向了刘燕。灯突然亮了,看见门口的拖把,王惠冲了过去拿起拖把打向李琴,而丧失了理智的李琴再一次拿刀冲向了王惠。对着两名同学一番砍剁后,李琴拿着沾满鲜血的刀跑出了宿舍……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血案呢?李琴来自甘肃环县,父母都是农民。因为性格内向孤僻,再加上家庭贫困造成的自卑心理,李琴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融洽。事发之时,李琴所住宿舍楼将要加层,她和寝室的同学以及别的宿舍的女生被分在了学院教学楼某区的102室。按照当时的约定,依旧按照原宿舍顺序就寝,李琴应该是下铺,但同宿舍的刘燕却趁她上厕所时搬到了下铺。李琴之后找到了班长,班长将她安排在了一名住在家里的兰州同学的床铺,但不知何故,这名同学之后又要求住校。李琴觉得非常委屈,当晚在图书馆哭了一夜,第二天也没有去上课,班长因为此事说了她几句,但周围的同学听到后竟然开始鼓掌,这让李琴感到受到了伤害。于是她决定报复伤害她的人……这个案件与马加爵案件十分相似。
李琴吃了亏,却无人为她主持“正义”;
班长批评她,同学们却鼓掌!似乎在庆贺!
别人“一致”与她对立,把她客观上推入了无法抗争的绝境。
于是她就殊死反抗,要玉石俱焚!
单就案件的起因而言,这两个案件的犯罪人都是有“理”的,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马加爵是没作弊被怀疑,李琴是被抢去了应属于自己的床位。犯罪人都是来自农村,社会地位低,贫穷,自卑。
犯罪人都是孤僻的内向型性格;都不善于处世。
犯罪人都是在遭到别人“一致”的否定的情况下作出了玉石俱焚的决定。
犯罪人当时都感觉自尊心、人格受了极大的侮辱。
……
我们生活在世上,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可能是随时都可能的。遇到这些情况该怎么办?
刚刚成熟的青年,还不能够很好的去适应新环境,敏感、多疑成了是这个时期的典型症状。容易把别人一些无意识的伤害轻微的伤害看成是对自己人格的严重侮辱,他们不是通过正面的沟通来消除矛盾而是以强调自我尊严为原则,倾向于最终以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这里面有民主观念淡漠,法制观念淡漠的问题,有平等观念的淡漠问题。马加爵是个普通的穷人,是千千万万个穷人中的一个。正因为此,尽管他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但仍然有许多人同情他,为他惋惜。
马加爵的错误是不可原谅、不可挽回的。但通过这件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求我们全社会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关心那些贫穷的人们。
要帮助弱势群体,首先要理解他们。要理解他们,首先要正视他们的现实。要做好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首先需要正视社会,正视他们的实际心态。如果我们只用一些不着边际的大道理敷衍他们,就像拿些完全没有营养的食物塞给饥饿的人并强迫他们吃。但正视这些现实问题不容易。要让青年自愿接受、信服并自觉遵守某种道德,就需要让他们充分思考、自由讨论社会问题,让他们心服口服。再不要掩饰部分人贫穷这种现实的存在了,若能如此,也可以算是这件事的一种“所得”。
我们要立足于当前的现实开展当前的思想教育工作。首先应该确定我们现在能够使青年人确立什么样的思想道德,然后向这个方向去努力。我们需要让全社会特别是青年人懂得什么是公正,什么是合理,如何正视自己贫穷的现实,学会宽容别人以及尊重别人。
以往政治课脱离现实唱高调,导致青年人有话不能说的情况,应该得到根本的转变。
我们要更多地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踏实地为他们做些实事。
愿我们从马加爵这件事开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删除,感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