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经验 > 文县一中(文县一中傅祖慧简介)
2024
07-31

文县一中(文县一中傅祖慧简介)

  深圳对口支援甘肃“三县一区”地震灾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称赞。当地许多干部群众满怀深情地说:陇南能有今天的重建成果,深圳立了大功!

  

  重建完成的陇南市武都区马街镇姜家山全貌。该区是深圳对口援建县区之一。据新华社

  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綦 伟

  四川省青川县往北,翻过一座山,即到甘肃省陇南市。

  五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强烈的地震波一路向北,轻易便撕开了高山阻碍,陇南与青川、北川、汶川同震。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前夕,本报特派采访小组回访陇南,欣喜地看到,在陇南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和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援下,经历灾害冲击的陇南,山川绿野间已铺展出一幅崛起的美丽画卷。

文县一中(文县一中傅祖慧简介)

  在陇南采访时,当地许多干部群众满怀深情地告诉记者:陇南能有今天的重建成果,深圳立了大功!

  

  深圳对口支援甘肃“三县一区”地震灾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称赞。当地许多干部群众满怀深情地说:陇南能有今天的重建成果,深圳立了大功!

  上下同心全力以赴对口援建

  五年前地震发生后不久,按照中央的部署,深圳对口支援甘肃受灾严重的陇南市武都区、文县、康县和甘南州舟曲县“三县一区”,对口支援的时间为期三年。

  一场惨烈的灾难,把全国人民紧紧地凝聚在一起;而对口援建,则把深圳与陇南、甘南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深圳市委市政府将对口支援甘肃“三县一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视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交给深圳的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全市动员、全力以赴支援灾区,与灾区人民一起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战斗。

  接到对口支援任务后,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行动起来,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负责的市抗震救灾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决策全市抗震救灾对口支援重大事项。

  当年7月初,深圳市在甘肃省陇南市设立对口支援工作前方指挥部,扎实推进援建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对口援建3年间,深圳对口支援甘肃省陇南市“三县一区”援建资金总计30亿元,超出中央要求6.6亿元,超幅达28%;深圳援建项目共165个,安排陇南市105个,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60个,其中直接援建项目24个,涵盖了城乡安居房、学校、医院、“三孤”院等公共福利设施和民生急需项目;深圳市累计共有近8000人次到过甘肃地震灾区参加援建或进行捐助等活动,其中前方指挥部和支医、支教及政府各专项帮扶人员约200人,社会组织捐赠、考察、扶贫和援建企业人员近7800人。

  深圳对口支援甘肃“三县一区”地震灾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称赞。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深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有力有序有效地帮助陇南开展灾后重建工作。深圳援建人员不仅为陇南建成了一批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廉洁工程、平安工程、阳光工程,而且还开展了劳务、经贸、人才培训和智力援助等多方面的合作,更重要的是留下了深圳的理念、深圳的思路、深圳的速度和深圳的水平,留下了深圳援建前方指挥部和工作人员们开拓创新精神、科学求实态度和拼劲韧劲十足的作风。深圳援建工作者那种“抢出一天工期,早送一天温暖”的信念,那种“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模式,是陇南学习的榜样。

  深圳对口支援甘肃“三县一区”地震灾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称赞。当地许多干部群众满怀深情地说:陇南能有今天的重建成果,深圳立了大功!

  民间力量无私奉献

  在以“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为城市观念的深圳,民间力量也在援建中写下光彩一笔。

  震后第5个月,“晶报读者陇南助学行动”适时启动,助力205名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灾区学生求学高中,升入大学。

  “爱,有时就是一碗热热的午饭。”震后第2年,市关爱办和深圳商报联合推出“妈妈食堂”爱心活动,爱心企业迅宝公司伸出援手,确保每个困难学生一天能吃上一个荤菜、一个鸡蛋。

  文县贾昌深圳小学、文县城关一中、康县中医院……一座座由深圳爱心企业和爱心团体捐资兴建的建筑在陇南大地上拔地而起。

  还有156名教师、义工开展的支教活动,47名医务工作者陇南支医,27名医疗志愿者为1万多名学生开展了应急救护培训,为陇南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医疗队。援建干部发动深圳市10万少年儿童开展为陇南儿童“捐一双鞋、写一封信”结对联谊活动……

  “对口援建,项目有限,合作无边,真情无限。” 当白龙江畔崛起新陇南,深圳当在南海之滨微笑喝彩。

  深圳对口支援甘肃“三县一区”地震灾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称赞。当地许多干部群众满怀深情地说:陇南能有今天的重建成果,深圳立了大功!

  “深圳援建”令人放心

  4月20日上午,当采访小组来到深圳援建的陇南市文县城关第一小学时,文县教育局副局长王康宁笑着说:“这可是按八级抗震、九度设防的规格建造起来的,你看,一点事都没有。”下午,武都深圳中学老师反馈的情况,同样让人放心。

  在文县第一人民医院四楼,妈妈们带着小孩子排队候诊,值班医生说:“这是因为近段时间小儿肠炎流行。”他们的脸上,没有丝毫地震带来的恐慌。在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主任陈洮明在介绍情况时,连“上午有震感”这件事都没提。

  在陇南,现在最气派、最安全的建筑,当属学校和医院等援建项目。而“深圳援建”这四个字,在陇南是响当当的名牌,体现着的是“深圳质量”和“深圳精神”。

  深圳对口支援甘肃“三县一区”地震灾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称赞。当地许多干部群众满怀深情地说:陇南能有今天的重建成果,深圳立了大功!

  营造和美新生活

  呈现在记者面前的第一张陇南生动面孔,是文县城关镇贾昌村农民刘霞的笑脸。大地震时,她正在浙江打工,回乡看到被震塌的村子,决定留下来。现在她与新婚丈夫生活在重新建起的农家院落里,门口由白水江灌溉的小麦正在灌浆,新屋里摆着皮革组合沙发,挂着十字绣“福”字,还有小两口相互依靠着的婚纱合影。甜蜜的生活让刘霞绽放笑靥,也感染着她肚中孕育的小生命。

  这样的面孔,也来自康县王坝乡大水沟村的村民何登义、肖丽梅夫妻俩。小何第二天就要外出打工了,趁着还在家的工夫,拿起瓦刀要给家里砌个自来水水池。小肖寻思着丈夫就要出门劳作,晚上要给丈夫做点好吃的,还要好好聊会儿天。按当地风俗,小何是个上门女婿,儿子随母姓。但在丈母陈彩琴眼中,他地位可不低:“为人忠厚,有技术,起屋封堰样样会。”问起对儿子的期望,小何不含糊:“希望他能当个带领大家致富的人。”

  这样的面孔,来自康县长坝镇花桥村社长张永新。记者到他的家中时,他正盯着电视上芦山地震救灾的画面出神。“他们遭灾,我们感同身受。”他的眼中闪着泪光。

文县一中(文县一中傅祖慧简介)

  这样的面孔,还来自陇南市武都深圳中学的老师杨海军,在给记者查找资料时,他轻轻地哼起了武都深圳中学的校歌。当然,还有从教学楼下走过的学生们,青春的脸上带着当地特有的腮红。

  这都是一些普通人的面孔,然而这些普通的面孔和心灵,却折射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预示着这个地区的发展未来。

  “痛之于灾难,偿之于进步。”刻在陇南市“5·12”地震主题纪念园石碑上的这句警语,讲出了陇南5年来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原因。经历巨大灾难后的浴火重生,党心民心都在发展上凝聚。众志成城,以干克难,全力以赴重建家园,毫不动摇加快发展的那股子劲儿,将在明天继续推动着陇南跨步发展。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