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涛天师是假的,现在龙虎山还有天师吗?或者说现在还有张天师的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太原热线www.0351net.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现在龙虎山还有天师吗?或者说现在还有张天师的后人吗?
张天师的后人是有的,名义上也有天师,还不止一个,大陆台湾都有,但是断了传承。没有真正的天师。
63代天师张恩薄跟蒋介石去了台湾,他死后,他的堂侄张源先成为64代天师,但是是在台湾已经不在龙虎山了。
在大陆,49年建国之后就无天师之职,后来张恩溥的外孙鲁金涛,改名张金涛,主持龙虎山道务。被称为是65代张天师。但实在不是正统,向来没有外戚即位的。64代天师张源先也不认可他为65代天师。
虽然台湾正统一些,但是脱离了原来龙虎山根基,大陆是在龙虎山了,确是外戚进来失了正统。现在,65代天师传人是谁,又有许多讨论,并且张恩溥的小儿子张美良宣称自己才是真正的第64代张天师继承人,否认张源先的合法地位。
拓展资料:
天师,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及其衣钵弟子,是为道教的首领。 天师世袭罔替,“非我宗亲不能传”,“张天师”的传承对象,一定要是张氏宗亲,不是天师血统不传。是为天师世系。
天师世系
龙虎山张天师的后人是不是一直都是道教领袖?
问题的答案:张天师一直都不是道教领袖。
首先,龙虎山张天师谱系只是道教正一派的领袖。 明代之前,道教门派众多,明代渐渐归于正一,全真两派。龙虎山天师府是正一派中心,北京白云观是全真派的中心。人数上全真派要多过正一派。 1956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时,与会人员中,18个全真,2个正一,当然,那时候天师张恩溥还在台湾;2015年中国道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时,20个会长副会长中,15个全真,5个正一,所以张天师及其后人其实并没有当过全国的道教领袖。 第二,关于现任张天师的问题,现在是没有公认的天师。 传统上张天师需要中央册封,执掌剑印,坐镇龙虎山三个条件。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去台湾时将剑印留在了龙虎山,北京和台北都没有册封新的天师,所以即便所谓的六十四代天师张源先,也是三个条件都不具备。至于所谓的六十五代张金涛副会长,是张恩溥的外孙,原姓鲁,要当也是当鲁天师了。 大道有缺,易经六十四卦,民国时龙虎山民谣“绝不绝,灭不灭,六十三代有一歇”,就将张天师这个尊号留在记忆中吧~~中国道教已到几代天师
中国道教已到第64代天师,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的长子允贤于民国四十三年病故,而六十三代天师于民国五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羽化,乃传堂侄源先为六十四代天师。
天师,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及其衣钵弟子,是为道教的首领。 天师世袭罔替,“非我宗亲不能传”,“张天师”的传承对象,一定要是张氏宗亲,不是天师血统不传。是为天师世系。
张道陵创建天师道的背景:当时在巴蜀一带,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规模的淫祀而害民。而这些祀奉鬼妖(学名为:妖邪)的法教巫师聚众敛财,无恶不作。
扩展资料:
中国道教首代天师:
张道陵字辅汉,是张良的八世孙。他身长九尺三寸,浓眉大脸,红顶绿眼,鼻子高挺,眼睛有三个角。垂手过膝,有浓密的胡子,龙行虎步,十分威武。汉光武进武十年生于天目山,他母亲梦见巨人自称是魁星下降。身穿锦绣并且拿了一枝奇花给她。
他母亲接过来就醒了,只觉得满室异香,整月不散。由此感应而怀孕,张道陵诞生那天,有黄云笼罩在房子上,紫气弥漫在庭院中。房间里光华如有日月照耀,并且又闻到梦中的异香,久久不散。
张陵于汉代顺帝汉安元年(142)在鹤鸣山声称受太上老君之命,封为天师之位,得新出“正一盟威之道”,创立天师道。天师道创立是中国道教创立之始,天师道为张陵教团自称,因其传正一盟威之道,故后来亦名正一道。
张陵本人为太学生,于汉安帝延光四年(125)始学道,为黄老道徒。黄老道奉事太上老君,习老子五千文、黄帝九鼎丹法、长生术等,又传《太平经》。张陵于汉顺帝朝带领弟子入蜀,创立天师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天师世系
道教协会怎么没有张继禹道长?
可惜了,天师世家的千年传承。
道协15位会长,全真10位,正一5位。这5位中有一位还是闾山派的,介绍闾山派时说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虽然名义上闾山是正一,实际是属民间系统。打个比方,跳大神的,出马的都算民间系统。现在闾山也像正一靠拢,但还是保有浓重 的自己特色。比如过去天师府授箓,闾山也有自己的一套授箓系统。扯远了,呵呵。真正的正一才4位。上头一直是扶持外戚来打压正宗。上世纪80年代,道协领导来天师府调研。天师世家推出了寄预厚望的张继禹,张继禹从小伙子到大叔,学习再学习,升官再升官。官至道协副会长,全国人大常委。就是一条回不去龙虎山掌家。反倒是外戚金涛,牢牢的把持住了天师府。天师府跟天师世家族人没有关系了。没有政府后面撑腰是很难想象的。其它的自行脑补。金涛道长对天师府是有贡献的,但话说回来,政府要扶持谁在哪个位置,只有用心,都能做出成绩。 张继禹为了重回龙虎山天师府,走的上层令 狐 计 hua 的路线,令倒台了,张也受到牵连,一撸到底。 中国历史上没断层的两个千年世家,北孔南张。都凋落了,灭不灭,绝不绝,六十三代有一歇,周易64卦,天师传承63代或64代,巧合乎,冥冥中自有天数乎?关于龙虎山张天师是否存在?
在,63代张天师 张恩溥(1914~1969),字鹤琴,号瑞龄。曾于上海、苏州一带开展传道事务,抗日战争爆发后归隐于山中。1946年于上海筹备成立“上海市道教协会”,提出“宗教为重,团结为重”、“研究玄学,阐发教义,刷新教规,联络道友感情,发展宗教事业”等口号。上海市道教协会成立后,出版了由陈樱宁先生起草的《复兴道教计划书》。1949年前夕,随国民党入台。后于1950年创立台湾省道教协会,设立“嗣汉天师府驻台办事处”,亲自向信众传授经箓。又设立“道教居士会”和“道教大法师会”。1969年12月底病故于台北,由堂侄张源先在台湾继承64代天师。张源先与今年10月份逝世引发了关于当今65代天师之位之争。
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的儿子张美良2008.11.23现身,指父亲临终前指定由他袭位,但张源先不承认遗嘱,继任六十四代天师,「等了卅八年,公布真相的时候到了」。张美良说,道教派别众多,六十五代天师继任人选各方人马较劲,不能再陷入分裂危机。他将邀集正一、闾山、茅山、灵山、灵宝等派领袖,重建组织架构,谁是正统「张天师」,时间会给答案。 这是台湾方面 而大陆方面有两位65代天师之候选人一是大陆的张金涛,他原名鲁金涛,是63代天师张恩溥的外孙,后随母姓改为张,现任江西省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住持 二是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胞弟张祥云的长孙张继禹,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正一教的天师传承
正一道即“天师道”,由张陵(张道陵)创立,后世称张陵为“(祖)天师”,其子张衡为“嗣师”,其孙张鲁为“系师”,曰“三师”(“三张”)。其传人为其子孙世袭,后皆称为“天师”,因张姓即被称为“张天师”。自张陵第1代开始到张源先共经历64代。
元朝忽必烈开始,官方上正式承认“天师”的称号,在《制》文中称张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此前的天师称号则一直是张道陵子孙自称,以及民间的称呼,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过。从此时开始,张天师开始总领江南道教,并在元朝中后期,各种符箓道派都集合在周围,形成正一道。 63代天师张恩浦随国军退往台湾,69年病死于台北,后他侄儿张源先退伍承道,成为64代天师~~ 另一方面,大陆在文革后,道教协会找出63代天师的外孙张金涛,作为嗣汉天师府主持,不过并没有正式封号,民间号称65代天师 所以出现两岸俩天师的局面~~按血缘来说,大陆天师管台湾天师叫舅舅,一方面舅舅说,64代还活着呢,哪来65代~~另一方面,外甥说,从来张天师都在龙虎山,没有一直呆在台北的天师 不过,自天师由宋元两朝大规模追封之后,历代天师都由中央敕封,直至63代天师~~~所谓64,65代天师,都没有正式的中央敕封,所以,究竟怎么决断,还是后人来评定吧~~正一教当代张天师是谁
张道陵(34年2月22日—156年),字辅汉,原名陵,正一盟威道创始人,东汉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人。
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后世尊称为“老祖天师”、“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师",高明上帝,张天师。著作《老子想尔注》,弟子有3000多人,设立24治,奠基天师道。张道陵、葛玄、许逊、萨守坚合称四大天师。
张道陵创建天师道的背景:当时在巴蜀一带,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规模的淫祀而害民。而这些祀奉鬼妖(学名为:妖邪)的法教巫师聚众敛财,无恶不作。
张天师携王长、赵升二位弟子和黄帝九鼎丹经,来到北邙山修行,平定了那些祸害百姓的巫妖之教。川渝一带流传的张天师以太上老君剑印符箓大破鬼兵的故事就是以此为原型的。
扩展资料:
正一教的前身是产生于汉末的天师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张角于中平元年(184年)二月率太平道起事后,张天师捉鬼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明人罗懋登的长篇通俗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随同郑和下西洋的两个法师之一便是张天师。
而笔记中记载张天师捉鬼的故事也极多。故乡有座名谓“祥云观”的道观,是元初濮鉴建造,原名玄明观,为江南三大道观之一,清初为避康熙玄烨讳才更名“翔云”。
隋唐时期,道教兴盛,正一教也即天师道逐渐融合其它符箓各派。宋真宗曾召见第24代正一天师张正随,赐其"先生"的称号,自此,直至南宋末第35代天师张可大,几乎代代正一天师都得到赐号。
宋徽宗时,第30代天师张继先极得宠信。朝廷为他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观",龙虎山本营的上清观也升格为"上清正一宫"。自从张可大被宋理宗授予总管符箓各派的大权,正一派就取得了符箓派道教的统领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道陵
张继禹与张源先的关系
道教界近来传出中国另行扶植道教张天师,要与正统张天师张源先抗衡,引发道教传承正统之争。张源先到台中市视察道坛时,透过自由时报发表严正声明指出,天师的传承有非张姓嫡系不可传的规定,且须由他指定继任人选,部分媒体报导中国出现所谓的第65代张天师,不符合祖制。
世袭传承 已有人选 张源先指出,虽然他没有儿子,但他还有堂兄弟,同时他心中已有第65代张天师的人选,只是天机不可泄漏,且他还健在,就不会出现第65代天师。 道教起源于公元142年,距今1800多年,由东汉人张道陵崇尚黄老学说,尊老子为道祖创教,为第1代张天师,之后,道教天师犹如孔子世家,采世袭传承制,如今已传到第64代张天师张源先,是众多道教信徒心目中的精神领袖。 张源先目前住在南投县草屯镇,视察台中市三界通真坛时,针对近来媒体报导中国江西省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住持张金涛,系所谓的第65代张天师,并指张天师“闹双包”一事指出,据第1代天师张道陵遗训,天师传承有遗嘱从其遗嘱,无遗嘱则由家族会议决定,传子不传弟,传弟不传侄,传侄不传叔,传叔不传族人,传族人不传外族人,亲疏分明,长幼有序。 张源先指出,第63代张天师张恩溥系其堂叔,当年随国民政府迁台,由于张恩溥儿子早年因病去世,因此堂叔依祖制于民国60年传位给他,而张金涛系张恩溥二女儿张稻香的儿子,得称呼他为舅舅,因此张金涛是否具备继任天师的资格,不辩自明。 指定培训 才能继任 他表示,最重要的是,第65代天师须经第64代天师指定人选,并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透过神圣科仪通报三界仙圣与历代张天师,获认可后才能继任天师职位,否则继任天师不学无术,连祖宗传承的符箓也不会画,无法弘扬道法、净化人心,岂不贻笑大方。 天师玄奇:画符避厄,呼风唤雨 记者张协升 张天师不是民间传说的神话人物,而是真有其人,相传历代张天师均有神奇道法,能驱魔除妖,现代张天师是否也神通广大呢?第64代张天师张源先平易近人,昨天与家人接受专访时,避谈神通,但娓娓道出许多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既玄奇又有趣。 根据文建会的数据,在道教信仰中,护符可以带来幸福、健康、成功以及保佑祝福。因为有神灵驻守,护符的作用就像是灵性力量的媒介,在纸张或空中画写咒符、诵念神灵的名号等等都是道教的疗疾形式。符灰被调和以适当的药材,内用或外敷。 道教嗣汉第64代张天师张源先,曾担任陆军士官,戴眼镜、身材不高的他,虽已77岁,身体仍相当硬朗,经常应邀到各地庙宇主持建醮法会。 从小就写了一手好毛笔字的张源先,也传承符法,研习五斗经,其天师符据说相当灵验,主持大型建醮法会时,不少人看过他打「五雷令」,四周卷起滚滚沙尘或飘下雨露的景象;49岁才结婚的张源先,据说当年娶妻,也是经由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亲自降乩主持婚事,选定媳妇。 小张源先10多岁的天师夫人谈起这段往事,也露出不解的神情。她表示,当时她只是无意中到该宫坛拜拜,却被老祖宗选定为媳妇,说也奇怪,当时她并不知道结婚对象是天师,不少人为她介绍医生等对象,她都不中意,或许正是姻缘天注定! 张源先的女儿则表示,她从未感受父亲有何特异之处,只有国中上历史课提到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背景时,她如数家珍、侃侃而谈,让老师惊讶不已。 道教正统,总坛在南投 记者张协升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东汉年间在中国四川成都以西的鹄鸣山创教传道,唐太宗并正式立为国教。 而根据民间的“仙佛奇踪”一书,张道陵字辅汉,是张良的8世孙。他身长9尺3寸,浓眉大脸,鼻子高挺,垂手过膝,有浓密的胡子,十分威武。 张道陵聪慧过人,7岁就读通老子道德经,还遇到神人指点,修成最高道术,能飞行天上,又能分身隐形。张道陵劝人行善,成立道教团体,成了道教祖师。由于他规定入教者须交五斗米,也称“五斗米教”。 西晋永嘉年间,第4代天师张盛从四川迁居至江西贵溪龙虎山,世代相传。第63代天师张恩溥随国民政府迁台后,于台北市大龙峒觉修宫创设台湾道教协会,第64代张天师张源先则在南投县国姓乡另建天师府。 正牌张天师在台湾 刘建宏、潘裕宗 张天师张源先举行奏职仪式 历代张天师均受到朝廷敕封,统领道教一切,位高权重。如今,台湾和大陆都有张天师出现,孰是正统传承,引起一场天师大斗法。 “张天师”不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而是活生生存在,代代相传。不过,台湾有六十四代的张天师,大陆也有六十五代的张天师。两代张天师怎么会同时存在,闹出双包? 台湾第六十四代张天师名叫张源先,大陆第六十五代张天师叫做张金涛,严格来说,论辈分,大陆的张天师还要称台湾的张天师为“舅舅”。对于同时存在两代张天师的情况,张源先显得有些不悦,他说:“我都还活着,怎么会有第六十五代张天师?太离谱了!” 张源先表示,天师的传承有一定的规矩:下代继承上代之传统职位,有遗嘱从其遗嘱,无则从其家族会议决定。传子不传弟,传弟不传侄,传侄不传叔,传叔不传族人,传族人不传族外人,亲疏分明,长幼有序,向无紊乱。 中国道教嗣汉天师府组织规程第二章第七条也写到:嗣汉天师依照历代天师传统,以嫡系长子(有遗书从其遗书,无则从其家族会议决定,以为其血统为原则)继承之,称谓为“嗣汉○○○代天师张○○教主”。 因此,张源先也说,“有关六十五代天师继承人之选定,亦得由六十四代天师遵循祖制指定人选。某人自称为六十五代天师,如此行径罔顾伦理,不尊重现任六十四代天师,根本就是企图破坏祖制规矩。” 张继禹,汉文成留侯张良后裔。五斗米教的创始人张道陵第六十五代裔孙。1962年9月25日生于江西贵溪县上清镇天师府。“嗣汉天师”张道陵第六十五代后裔,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青联副主席。西山万寿宫主持。其祖父张祥之,为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之胞弟(排行老大),父张宝训,业缝纫。[1] 中文名 张继禹 外文名 Jiyuzhang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 出生地 江西龙虎山上清镇 出生日期 1962年9月25 职 业 道士、主持、人大代表 毕业院校 中国道教学院 信 仰 道教 主要成就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青联副主席 代表作品 《天师世家与道教》、《正一道经箓义理略论》等 道教前辈 王沐、闵智亭、陈莲笙等 圈内好友 陈贤金、任法融、张金涛等 目录 1人物生平 2论文 3个人成绩 4工作履历 1人物生平编辑 张继禹幼年生长于上清镇,少年时期即随父劳作,同时在农村小学到中学时辍时读,勉强到初中毕业后便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69年“文革”中,因家庭背景关系,被下放到上清镇城门水南村农村劳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大力拨乱反正,全面、认真地落实政策,张继禹才得以重返上清镇,随父经营缝纫手工业维持生活。1983年夏,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黎遇航去贵溪上清镇参访天师府及古上清宫遗址,地方宗教工作干部引荐当时年仅20岁的张继禹给黎会长及随同人员见面交谈,黎会长觉其颇聪慧质朴,悟性极高,且为道教创始者张道陵之后裔,即有意栽培,勉励其学习文化,承继祖教。不久,中国道协举办的“道教知识专修班”第二期招生,黎会长便荐其入学。张继禹天赋慧根,对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拥有极大的兴趣和极高的悟性,加班 张继禹道长[2] 加点夜以继日的勤学苦读,系统地掌握了道教知识,一年后结业,以品学兼优留中国道协研究室作图书资料管理工作。这一机会使他更好的有了学习空间,翻阅了大量的史料典籍、文汇资料,加之其好学的天性,如鱼得水的学习机会终于使他成为博学圣达之士。隔年,被选拨升入中国道协兴办的“道教知识进修班”深造,在近3年的学习期间,他又系统地学习了道教经典及我国传统的诸家流派的哲学思想,曾受到现代著名学者郭朋、王利器、苏晋仁、王家祐、潘雨廷及导师李养正的教诲,也深受道徒中的学者与前辈王沐、闵智亭、陈莲笙等的熏陶,更敬佩教内外学者的学识与风范,虚心学习,刻苦治学,素不以道教一家之见去对待知识,更不以门户之见对待长者,总是热情地、努力地学习知识。在党和政府以及中国道协的关怀、培育下,他逐渐成长为一位爱国爱教的新型的道教徒;由于他是张道陵的第六十五代裔孙,为道教世家,又加之修养颇佳,道风严谨,而平时待人热情,随和自然,在道教界有较广泛而良好的影响,便逐渐成为一位受到海峡两岸及国际信道者们所器重的年轻的道教界代表性人物。他成长于社会主义新中国,自幼在农村劳动,深知劳动人民的辛苦和伟大,因而对实行按劳取酬为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制度由衷拥护,生活也一直简朴无华,修学期间衣袜总是破了自己又补。又因他是在1978年后党和政府拨乱反正,全面落实政策的春风下才得以恢复宗教信仰并得到关怀、培育的,故而他对党和政府怀有深厚的感激之情,衷心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倡导道教要努力为“两个文明”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986年5月间,中国道协会召开第四届全国道教徒代表大会,他受到与会代表们的爱护与重视,被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并担任副秘书长职务。在负责岗位上,他仍保持“学生”态度,恭敬年长的工作人员,并虚心向他们学习工作经验,谦虚谨慎,团结友爱,颇获好评。1988年被选拔为全国政协委员,参与国家大事的议政工作。同年又当选为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1990年当选为江西龙虎山道教协会会长,同年又当选为国际文化交流协会理事。1992年3月,中国道协召开第五次代表会议,张继禹被选为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兼副秘书长,并任《中国道教》主编。1998年在中国道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副会长,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近年来,又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江西省道教协会首任会长,江西南昌万寿宫及西山万寿宫的主持及法人代表等重要职务。 天师(3)或者说(1)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删除,感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