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百科 > 清明节的故事简短200字 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2025
03-07

清明节的故事简短200字 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清明节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的春节活动。端午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弘扬孝道的文化传统节日。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清明节的故事。

清明节的故事简短200字1

故事一

相传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陈太平被清兵追杀到一片农田。这时,一个农民乔装成农民,和他一起耕地。清兵没有抓到任何人,就在附近的村庄设置哨兵,对进出村庄的人进行盘查,防止有人给陈太平带食物。

农夫回家后,正在思考要给陈太平带什么东西时,不小心跌倒在艾草上了。旋即,他就想到了这一点。农民们采了一些艾草在家洗干净,煮沸,然后把绿色的艾草汁揉进糯米粉里,包成蓝色的粽子。最后,他把蓝色的饭团放在草丛里,过了村口的哨兵。

陈太平吃完蓝色汤圆后,觉得又香又糯,不粘牙,很好吃。天黑后,他绕过清军哨所,回到军营。后来,陈太平将这种吃法传授给了所有将士,吃青团的习俗就流传开来。

故事二

清明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民间节日。早在唐代,清明节就成为法定节日。

我国人民有“饮水思源”的传统美德。据《孟梁录》记载:古时候,清明节这天,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要上坟、扫墓、祭祖,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清明节是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然而,在我国的一些地方,清明节吃冷饭的习俗仍然保留着。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妃子骊姬。为了让儿子奚齐将来继承皇位,她毒杀了太子申生。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躲避骊姬的迫害,逃离晋国,一路上受尽屈辱。有一次,重耳饿晕了,大臣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块肉,放在火上烤了给重耳吃。就这样,他们漂泊、历尽艰辛,终于在十九年后回到了晋国。重耳后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晋文公。

后来,重耳成为国君,对所有追随他流放的追随者进行了封赏,但介子推拒绝受封,带着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试图逼介子推将母亲带出来。不料大火将介子推母子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食物。

故事三

相传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后,欲回家乡祭祀父母。但由于连年战乱,祠堂杂草丛生,破败不堪。部下虽然到处寻找,但直到黄昏才找到刘邦父母的牌位。

最后,刘邦无奈,只好去请教神灵。他从袖子里掏出一张纸,撕成许多小片,握在手里。刘邦向上帝祈祷:“但愿我的父母在天上活着。如果有一张纸落在石碑上,风不能吹动,它就属于我的父母。”

说完,刘邦把那张纸扔到了空中。果然,一张纸落在了断碑上,无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一看,上面果然刻着一个“刘”字。

清明节的故事简短200字2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下毒计,谋杀了太子申胜,申胜被害。被迫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躲避祸患,逃亡流亡。在流放期间,重耳受尽屈辱。原来,随他出走的朝臣,大多都纷纷分道扬镳。

一直追随他的忠诚之人只剩下寥寥无几了。其中之一就是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得晕倒了。介子推为了救重耳,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放在火上烤了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成为国君。这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后,对那些与他荣辱与共的臣子给予重赏,却忘记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喊介子推。晋文公忽然回忆起往事,感到羞愧,立即派人请介子推上朝受封为官。

然而,派了几次人,介子推却没能来。晋文公无奈,只好亲自邀请。然而,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却发现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背着母亲逃入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晋文公让他的榆林军搜查绵山,却没有找到。

有人灵机一动,认为放火烧山,烧掉三边,留下一侧,火一烧起来,介子推就会从自己身上出来。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没想到,大火足足烧了三天三夜。向山上望去,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死了。

晋文公看着介子推的尸体,痛哭祭拜了一阵,然后将遗骸埋葬了。他发现杜哲杰的脊椎骨有一个柳树洞,洞里似乎有什么东西。我拿出来一看,是一条裙子,上面写着一首血淋淋的诗:

割肉一心侍奉大王,但愿主公永远清明。

刘霞当鬼,不如当谏人。

如果主心里有我,当记念我的时候,一定要反省自己。

臣在酒泉心清,勤政清明。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关于清明节的小故事

晋文公把血书藏在袖子里。然后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埋葬在烧毁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改绵山为“介山”,在山上建祠堂,并将放火山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并告诉全国,烟花是每年这一天都禁忌,只吃冷食。

临走时,他砍了一段烧焦的柳树,在宫中做了一双木屐。他天天看着,叹息道:“真是悲哀的一步。”这就是它的来源。

第二年,晋文公率领群臣,便衣徒步上山祭奠,表达哀悼。走到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生,万千绿枝在风中翩翩起舞。晋文公看着复活的老柳树,仿佛看到了介子推。

他恭恭敬敬地走到它面前,珍惜地折下一根树枝,编了一个圆圈,戴在了头上。祭祀结束后,晋文公将复活的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并将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故事简短200字3

相传春秋时期,晋献公宠爱的骊姬想让儿子奚齐继位,于是策划谋杀太子申胜。申生太子最终被迫自杀。申生死后,其弟重耳为躲避战乱,不得不流亡国外。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谦虚好学,善于结交有才之人,他身边有很多有才的朋友。

重耳在流亡期间,受尽屈辱。当前途黯淡时,追随他的朝臣纷纷抛弃他,身边只剩下几个忠心耿耿的人。这期间,重耳走遍山河,历尽艰辛。

有一次,重耳路上又累又饿,差点晕倒。大臣介子推割下了大腿上的一块肉,给重耳熬汤。重耳得知后感动落泪。

公元前636年春,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晋国,杀死晋怀公,自立。至此,经过十九年的流放,重耳继位为国君,即晋文公。晋文公称王后,自然要奖赏跟随他流放的官员。

然而,晋文公却忘记了在流亡期间为他割肉的介子推。介子推呢?他淡泊名利,便到绵山隐居。晋文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非常后悔,于是派人到处寻找介子推。晋文公得知介子推隐居绵山后,命人搜山,却没有找到介子推。无奈之下,晋文公放火烧绵山,试图逼介子推现身,却不料反而杀死了介子推。

晋文公找到介子推后,背着母亲死在一棵枯柳下。介子推留下遗言:“割肉尽忠事君,望君常明”。悲痛欲绝的晋文公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群臣登山祭拜介子推,发现去年被烧死的老柳树竟然又活了过来。晋文公立即赐这棵老柳树为“清明柳”,并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他还当场折下几根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

从此,清明插柳、戴柳就成了纪念介子推的象征。虽然经过2000多年的演变,清明节各地已发展出不同的习俗,如拔河、荡秋千、斗鸡等,但扫墓祭祖却千百年来始终不变的主题。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