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简介 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
清明节原本只是一个节气的名称,后来成为与寒食节有关的纪念祖先的节日。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清明节已经成为全国性的节日。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简介1
清明节的由来
唐代,清明节首次被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 《唐六经尚书礼部》规定唐朝内外官员有“假平安节”:冬至、寒食、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夏节至日、立春、立秋、立冬……几乎每个节气也有假期;还有婚假、丧事假、探亲假、扫地假。清明节和寒食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由于两日相近,民间逐渐融合了两者的风俗习惯。隋唐时期(581-907),清明节与寒食节逐渐合并为同一个节日。就成了扫墓祭祖的日子,也就是今天的清明节。
宋元时期,清明节也是国家法定假日。宋代延续了唐代的做法,将寒食与清明节结合起来,假期为7天。清明节是宋人的一个重要节日,甚至比唐人还要重要,扫墓的习俗也更浓厚。这从北宋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可见一斑。 (今开封)野外扫墓归来的场景。
明清时期,寒食节和清明节完全退出国家法定节日序列。政府只保留三个重大节日:春节、元宵节和冬至。虽然没有节假日,但当时的人们仍然喜欢过寒食节和清明节,春天还要出去扫墓、外出游玩。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将4月5日确定为全国性节日清明节,又称国家清明节。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清明节与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成为一年中重要的小长假。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名称也来源于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清明作为一个节气,春分过后,春意盎然,天气晴朗,气温回升,周围田野晴朗,大自然处处充满生机。“植树造林,莫过于清明”的农业谚语。除禁火、扫墓外,清明节习俗还包括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因此,在这个节日里,不仅有哀悼、扫新坟的悲伤泪水,也有踏青、踏青的欢笑。这是一个独特的节日。
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秋千,意思是抓住皮绳来移动,有着非常古老的历史。初称千秋,后为避讳,改为秋千。古代的秋千多用树枝做成,并用丝带绑起来。后来逐渐发展成有两根绳子和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仍深受人们特别是儿童的喜爱。
蹴鞠是一种皮球。球的皮是皮革制成的,球的内部紧紧地塞满了头发。蹴鞠的意思是用脚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人们喜爱的游戏。相传它是黄帝时期发明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训练武士。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简介2
清明节的由来
相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祭墓”仪式,后来民间纷纷效仿。这一天祭祖、扫墓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固定习俗。本来,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唐代把祭祀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名称也来源于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的第105天是清明节气。清明节一共有15天。清明,作为一个节气,在春分之后。此时,冬天已过,春意盎然,天气晴朗,田野清澈干净,大自然充满生机。 “清明”这个词来称呼这个时期再恰当不过了。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为寒食。过去这一天禁火、禁冷食,所以又称“寒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凉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介子推在绵山被烧。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寒食习俗最早在山西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举行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常用柳枝互相乞求新火。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有趣。除了讲究禁火、扫墓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禁寒禁火。为了防止冷食、冷餐伤害身体,大家都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因此,在这个节日里,不仅有哀悼、扫新坟的悲伤泪水,也有踏青、踏青的欢笑。这是一个独特的节日。
摇摆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摇摆,就是拉着绳子移动的意思。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初称千秋,后为避讳,改为秋千。古代的秋千多用树枝做成,并用丝带绑起来。后来逐渐发展成有两根绳子和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仍深受人们特别是儿童的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的皮是皮革制成的,球的内部紧紧地塞满了头发。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人们喜爱的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训练武士。
郊游
又称春游。古称探春、寻春等。三月天朗气清,春回大地,自然界处处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时节。我国民间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清明节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日明媚,春雨飞扬,所栽植的树苗成活率高,生长快。因此,我国自古就有清明节植树的习惯。有人也称清明节为“植树节”。植树造林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放风筝
这也是人们在清明节期间最喜爱的活动。清明节期间,人们不但白天放生,晚上也放生。到了晚上,风筝下或稳风拉线上挂着一串串彩灯,像闪烁的星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人把风筝飞上蓝天后剪断线,让微风把它们送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可以消除疾病和灾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
对祖先来说,这叫“尊重时间”。其习俗源远流长。明代《皇京景》载“清明三月,男女扫墓,抬神像、轿马,再挂元宝,美不胜收。祭拜的,饮酒的,那些哭的人,给坟墓除草添土的人,烧元宝。把纸钱放在坟头上。希望里没有纸钱,坟墓就孤零零的。如果哭了,不哭了。归去,你到香树下,选园子,坐在园子里坐醉。”其实清明在秦朝之前就有了,但清明时不一定有,清明扫墓是秦朝以后的事,直到唐代才开始流行,一直流传至今。扫墓本来应该是亲自到坟墓里举行,但由于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等条件不同,祭扫的方式也不同,“烧担子”是祭祖的主要形式。所谓“包”也叫“包裹”,是指孝心由阳寄往“阴”的邮政包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删除,感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