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百科 > 胡亥并不是秦始皇唯一的子孙,为什么赵高选择立他为王?为什么秦始皇会宠爱胡亥
2025
07-26

胡亥并不是秦始皇唯一的子孙,为什么赵高选择立他为王?为什么秦始皇会宠爱胡亥

胡亥并不是秦始皇唯一的子孙,为什么赵高选择立他为王

因为胡亥是秦始皇最喜欢的一个皇子,因此他才有机会跟随秦始皇一起出行,在秦始皇去世后,也就成为最有条件被赵高利用扶持的皇子。而且胡亥才智平庸,他若登基为帝,必然会重用赵高,这样赵高就能手握秦朝大权,因此赵高才会选择拥护胡亥。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他没有设立皇后,也就是说秦始皇虽然有很多皇子,但他没有嫡子。没有嫡子的帝国,理论上来说所有的皇子都是有继承权的,当然皇长子会更加有优势。所以秦始皇虽然没有嫡子,而且他生前也没有确立太子,但按照惯例,他的长子扶苏应该是他最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可能秦始皇也是这么认为的,虽然他与长子扶苏有些政见不合,甚至秦始皇还贬斥过扶苏,让他去边疆远离京城,但秦始皇对扶苏还是寄予厚望的,不然也不会在他离世之时,留下遗诏给扶苏继位。只不过诏书被赵高给截胡了,赵高为了拥护胡亥继位,就弄了个矫诏逼死了扶苏。

其实赵高作为秦始皇晚年最信任的宦官,他应该是知道秦始皇的心思,按理说赵高想要有拥护皇子登基的功劳,他拥护扶苏可能在难度会小很多。可他之所以放弃扶苏而选择胡亥,还是因为扶苏贤能,而胡亥平庸。如果扶苏继位,就算赵高有这拥护功劳,不过也就只能得到扶苏一些财物的赏赐,然后他就只能成为秦帝国后宫中一个尽心服侍秦皇的内侍。可胡亥登基就不一样了,胡亥典型的一个纨绔皇子,他根本无心,也无能力处理朝堂政事。如果赵高把他推上了帝位,那么胡亥对赵高的感恩之心肯定远远大于一个拥护之功。而且胡亥想要安心在后宫中吃喝玩乐,就会把皇权交给赵高他这个最信任的内侍,那么赵高就会成为秦朝最有权势之人。

当然也是因为胡亥得秦始皇欢心,胡亥就有了随时陪王伴驾的权利,这样他才能成为最有条件登基的皇子。虽然秦始皇对胡亥非常宠信,但这并不足以支撑胡亥成为秦始皇心中的储君人选。秦始皇年纪已经老迈,若是在外出巡视期间,因病去世,那么胡亥作为唯一一个在秦始皇身边的皇子,他就最有机会提前谋划登基。事实上胡亥能够继位,确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赵高封锁了秦始皇去世的消息,又用矫诏弄死了扶苏,与胡亥一起回到咸阳后,赵高安排好一切,然后大大方方地送胡亥登上帝位。如果当时胡亥不能够在秦始皇身边,那么在古代交通与通信都落后的年代,就算赵高有心偏向胡亥,估计计划也赶不上变化,可能赵高就会拥护当时在秦始皇身边的那个皇子了。

可以说胡亥是因为他的平庸,才让他成为赵高心中最合适的傀儡帝王。又因为有天意,让他有机会成为秦始皇临终前,唯一一个在身边的皇子,所以他才会得到赵高的拥护为王。

为什么秦始皇会宠爱胡亥

人性本复杂,人心多变化。历来论及身居高位的权势人物,往往专注于政治政略,对于人情人性,多有所忽略。如同始皇帝这样的权势人物,他首先是有七情六欲的人。剥去层层外衣的人体,同你我一样,都是由生带来由死带去的赤体;离开权势利害的心情,同你我一样,都是天地间常见的儿女亲情。就始皇帝与胡亥的关系而言,首先是父子亲情。 在家天下的父子继承体制之下,政情由亲情延展生出。帝王的隐私,就是国事的隐情;国家政情的隐秘,常常须要到帝王亲情的隐私处去寻求。顺着这种思路考察始皇帝之所以格外宠爱胡亥的理由,我们可以举出三条来。 一、幼子可爱的人情。 胡亥是始皇帝最小的儿子,他三十一岁生下胡亥之后,大概就没有生育了,可能身体出了毛病,生殖系统有慢性的炎症或者是机能性障碍。俗话说,幺儿幼子最可爱,年少天真无嫌猜。爱幼的人情,不但平民百姓如此,权势在手的人,更是如此。身在高位,逼宫抢班的危险,使人不得不有所提防,首当其冲的提防对象,就是最近的继承人。父子继承的体制下,长大成人的亲骨肉,越是能力强,越是力量大,越是有逼迫的危险,也越是容易成为猜忌的对象。 与此相反,幼子继承的可能性最小,利害上没有逼迫的可能,年幼天真,与父亲的关系多是难得的真情,不仅没有嫌猜,常常滋生格外的爱怜。格外的爱怜,生于平民之家,不过是人间的亲情;生于君王之家,往往衍生成王位继承的政情。历史上,老父爱幼子,废长立幼的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汉高祖刘邦(废长子刘盈立幼子如意失败)、汉武帝刘彻(杀长子刘据立幼子刘弗陵)、曹操(一度想废长子曹丕立幼子曹植,后来放弃)、袁绍(不立长子袁谭立幼子袁尚)、刘表(不立长子刘琦立幼子刘琮)……简直可以写一部废长立幼的专门史。 二、胡亥顽皮直率的天性。 胡亥之所以格外受到父亲的宠爱,也出于他可爱的性格。胡亥其人,本来是没有政治抱负也没有政治野心的青年,卤莽而顽皮。《新序》中,留下了这样一个战国故事。胡亥还在做王子的时候,始皇帝设酒宴招待群臣,胡亥与诸位兄长一道得到酒食的赏赐,临席完毕,诸位公子纷纷退席。古人席地而坐,就像现在日本人坐在榻榻米上一样,入席脱鞋,出来穿上,脱了的鞋都放在门外。胡亥最后一个出来,大概是喝了点酒,又受了宴会高兴劲儿的熏染,很有些兴奋,看见满地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鞋子,一时发了猴性,将看起来招眼的鞋,都一一踩上一脚。诸位兄长无不叹息云云。 《新序》是西汉末年的学者刘向所编辑整理的古代故事集,而这种古代故事是司马迁编撰《史记》的史料之一。这个故事,《史记》中没有,可能是现有古籍中有关胡亥少年时代的唯一记载。胡亥的诸位兄长,从扶苏、公子高到公子将闾兄弟,都是比较规矩的人,或许与始皇帝对子女的严厉有关,也许与他们母亲的管教有关。胡亥与诸位兄长不同,敢闹事,不时搞点恶作剧。他的这种性格,用贬斥的话来说,是不懂规矩的恶少;用平和的话来说,是调皮捣蛋的顽童。也许,正是因为他个性比较直率莽撞,年纪又最小,才得到了始皇帝格外的喜爱? 三、胡亥没有政治野心。 前面我们讲过,始皇帝突然死于巡游途中,赵高策划沙丘之谋,劝诱胡亥销毁始皇帝的遗诏,取代扶苏,抢班夺权。这件事情,一开始被胡亥一口回绝。胡亥说:“父皇的安排是当然的事情。明君知悉臣下,明父知悉儿子。父皇去世,不言封赏诸子,我作为儿子没有多话的余地。”可谓干脆利落,毫无恋念政治权力的思绪。 胡亥没有政治野心的特点,在他做了皇帝以后仍然没有改变。他即位以后,多次显露出生命苦短、及时行乐的心理倾向,他曾经感叹说过:“人生在世,宛若乘坐六马快车驰过缺隙,转瞬即逝。”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方才二十岁。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为什么产生如此超前的人生迟暮感,实在是一个发人深思的事情。我曾经在《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中解释这件事情说,多年来,胡亥目睹父亲一生汲汲于政务,宛若尧王禹帝般劳苦,而当天下伟业大成时,却面临病痛的折磨,苦于生命的短暂,到处寻药求仙,苦苦期求得不到解脱,终于违愿逆情,突然撒手葬身于黑暗冷彻的地下。正是这种贴近父亲一生真相而早早地生出生命苦短的强烈感受,影响了胡亥的人生观。 胡亥的人生观,是追求人生的享受,满足自然生命的快乐,与政治权力和政治功业完全无缘。也许正是出于这种人生观,相对于父亲辉煌伟大的政绩而言,胡亥更多地关注的是父亲的生命和健康。他的这种关注,出于他的真情本性,直率而不加掩饰。想来,胡亥的这些特点,对于陷身政治旋涡中心的始皇帝来说,是一种难得的抚慰,或许最能使始皇帝感受到父子间的真情,从而对胡亥生出格外的怜爱来? 7 指鹿为马的人性解读 胡亥对始皇帝的爱戴和信赖,近于盲目,也成了他生存的依赖。始皇帝死后,胡亥将对始皇帝的爱戴和信赖,移情转移到了老师赵高身上,最终酿成了身死国亡的悲剧。胡亥人性中的这桩隐情,隐藏在一个有名的故事当中,这个故事,就是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的故事,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故事大概如下:二世皇帝时,丞相赵高想篡位,怕群臣不服,设法预先测试一下。他把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二世忍不住笑了说:“丞相搞错了吧?把鹿说成了马。”他当即问左右的臣下们,臣下们或者沉默,或者说是马,也有说是鹿的。事后,赵高网罗罪名,将说是鹿的人一一处治。从此以后,群臣都畏惧赵高。 指鹿为马,已经成为汉语的常用成语,比喻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个故事,也广为流传到海外,日语中说傻瓜为“马鹿”,词源就在这里。中文以指鹿为马比喻颠倒黑白,着眼点在于赵高,是基于赵高的行为生出的意义。日语以“马鹿”比喻傻瓜,着眼点在二世,是基于二世的行为生出的意义。这件事情,作为故事来听,非常有趣,傻瓜加骗子,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作为历史来看,非常离奇,难以令人相信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那么,这个历史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呢? 我今天的回答是,这个历史故事,是一个有特殊背景的历史故事。这个特殊的背景,就是胡亥与赵高之间的特殊关系。胡亥与赵高之间究竟有什么特殊关系呢?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请大家注意这样一个问题,赵高为什么敢于在二世面前如此颠倒黑白,二世又为什么在赵高面前如同瞎了眼的傻瓜? 胡亥这个人,不善言辞,不喜欢交往,做事无城府而有些莽撞。他一生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信任的人依赖极深,几乎到了盲信的地步。秦始皇在世时,他对秦始皇就是这样,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到的,秦始皇之所以格外宠爱他的原因之一。胡亥的这个特点,在始皇帝去世以后,非常明显地转移到他与老师赵高的关系上来。 赵高是始皇帝亲自为胡亥选定的老师。始皇帝之所以选中他,首先是出于对他的信任,再就是看重他出类拔萃的才能。赵高早年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秦宫担任尚书卒史,相当于秦王的秘书,长期在秦王嬴政身边从事机要工作,后来被嬴政提拔为中车府令兼行玺符令事,就是秦王的御前车马班长兼管秦王的玺印,可谓是得到嬴政绝对信任的心腹内臣。赵高曾经犯有大罪,蒙毅治以死罪,削其宦籍,秦王嬴政怜惜其才,赦免其罪,官复原职,可见嬴政对赵高的器重。 赵高做了胡亥的老师以后,深得胡亥的信任。始皇帝去世以后,胡亥将对始皇帝的爱戴和信任移情于老师赵高,他以后人生中所有的行动,都是在赵高的指导下进行的,可以说是事事听从赵高。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举出七件事例来说明。 一、沙丘之谋,二十岁的胡亥之所以上了贼船,伪造遗诏,逼迫长兄扶苏自杀,是听了赵高的劝诱。 二、即位以后,他之所以诛杀兄弟姐妹,断绝了人间的亲情,也是出于赵高的主意。 三、他曾经有意释放蒙毅,重新起用,在赵高的反对下,他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四、他苦恼生命短暂,想享受人生,知心话只对赵高倾诉,将赵老师视为唯一的密友。 五、他身居宫中,不见群臣,由赵高充当群臣与自己的联络人,将赵老师视为自己唯一的代理人。 六、当赵高干政日甚,李斯和老臣们上书请求罢免赵高时,胡亥完全不能接受,他在给李斯的复信中,极力为赵高辩护说:“你们说赵高有擅权生变的危险,这句话从何谈起!赵高是仕宦于宫中多年的旧臣,心志不以安稳而松懈,不以危难而变易,行为廉洁,处事干练,凭借自身的努力,以忠诚上进升迁,以信义称职守位。朕甚为看重他,而丞相甚为怀疑他,究竟为何如此?” 在表示了自己对赵高的信任以后,胡亥用几乎近于哀求的语调请求李斯等大臣不要对赵高多疑,他说:“朕年少时痛失先人,人事上识知甚少,行事上不习治理,丞相年老,来日不多,不知何日撒手人世,朕不属依赵君,还有谁人可以托靠?赵君为人,精廉强力,下知世事人情,上能尊君适朕,丞相不要多疑。”他把赵高视为始皇帝死后的唯一依靠,几乎赋予了儿子对父亲的信赖。 正是出于这种信赖,当李斯等老臣坚持清除赵高、劝谏休养息民时,二世选择了站在赵高一边,他将消息通报给赵高,下令将以李斯为首的老臣们逮捕下狱,交由赵高审理处置。赵高罗织罪名,将李斯屈打成招,赵高将结果报告二世时,二世高兴地说:“如果没有赵老师,我几乎被丞相出卖了。” 七、陈胜吴广起兵,天下大乱,巨鹿之战,秦军主力被项羽消灭,刘邦军逼近关中。赵高见大势已去,发动政变,命令弟弟郎中令赵成(宫廷警卫大臣)和女婿咸阳令阎乐(首都咸阳市长)领军攻入望夷宫中,逼迫二世自杀。临死之前,二世与阎乐之间有一段对话,最可以看出二世与赵高的关系。 二世说:“能否见丞相一面?”阎乐回答说:“不可以。” 二世说:“希望得到一郡之地为王。”阎乐仍然回答不可以。 二世又说:“请求得到一万户的封地为侯。”又被拒绝。 二世尚存一线希望说:“愿意与妻子一道做庶人百姓,待遇比况诸位公子。” 阎乐无意再听下去,说道:“臣下接受丞相的命令,为天下诛除足下。无论足下如何多说,臣下也不敢答应。”于是阎乐指挥部下逼近二世,迫使二世自杀。 俗话说,死前吐真言。二世一生,看重的是个人生命;死前,他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活下去。二世一生,信任的是老师赵高,死前,他的第一个愿望,就是见赵高一面。他知道发动政变、逼迫自己自杀的人就是赵高,竟然无怨无恨,只求见一面,他对赵高的依赖,至死也没有改变。 身为历史学者,我每读史书到这里,总感到惊奇。胡亥与赵高的关系,上朝是君臣,下朝是师生,私下里是亲友,情结上宛若父子。胡亥对赵高的信赖,几乎是不可动摇的事情。在这种绝对的信赖中,胡亥已经变成了盲目的傻子,不但失去了政治上的判断力,甚至失去了常识上的判断力。如果我们明了这种历史和心理的背景,指鹿为马的故事大概就可以得到理解了,胡亥为什么会得到始皇帝格外宠爱的原因,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不过,始皇帝之所以格外宠爱胡亥,可能还有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可能与他的母亲有关。 8 胡亥的母亲是谁? 不管是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中看,如同始皇帝这样的权势高位者宠爱幼子,常常还有一个重大的理由,就是在众多的妻妾中,幼子的母亲往往是年轻貌美,最得老夫欢心。妻是新人美,娇妻幼子好,爱屋及乌的人情,古往今来如此。关于胡亥的母亲,史书上完全没有只言片语提到,这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情,不得不要多说几句。 在古代中国,特别是秦汉体制的政治格局中,王后或者皇后往往比较低调,对政治干预较少。待到夫君过世,儿子做了皇上,自己做了太后以后,不但备受尊崇,高调出头,往往权高位重,积极干政。特别是在儿子年幼即位的时候,太后常常成了施政的中心,太后的亲属们也形成一大政治集团,这就是我们不时耳闻的母后干政和外戚擅权。母后干政和外戚擅权,是世袭王政体制下的制度性产物。 秦国历史上,始皇帝的高祖母宣太后、养祖母华阳太后、母亲帝太后都曾经擅权一时。二世皇帝的母亲,在胡亥即位以前默默无名,这可以理解,然而,二世即位以后,也没有听说过有关她的任何活动,她的名字也完全不见于任何记载,这就不但奇怪,而且异常了。 我常常说,古史的记载,只有万分之零点零零一,九千九百九十九点九九九都没有记载,都是空白。在如此巨大的空白中,我们往往需要作合理的推想,尽可能地树立一些识别性的标杆,既提示可能的方向和背景,也留待新的研究和发现来证实、填补、修正和证伪。对于胡亥的母亲,我们不妨由此作一点合理的推想。 我们前面讲过,胡亥绝对信赖赵高,他收到以李斯为首的老臣请求清除赵高的上书后,曾经回信请求老臣们不要怀疑和加害老师赵高。胡亥在回信中把赵高视为始皇帝死后自己唯一的依靠,赋予了儿子对父亲的信赖。这封信见于《史记·李斯列传》,原话是这样的:“朕少失先人,无所识知,不习治民,而君又老,恐与天下绝矣。朕非属赵君,当谁任哉?” 在这里,胡亥提到自己“少失先人”。胡亥所说的“少失先人”,首先应当理解为父亲始皇帝的过世;不过,胡亥“少失先人”,也可能包括他的母亲更早就已经过世。不然的话,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如果他的母亲还健在的话,应当成为太后,母系一族,也应当为他提供支持和援助,不至于除了老师赵高而外,几乎是举目无亲,流露出如此巨大的孤独感。也许,正是因为胡亥的母亲在始皇帝去世以前就已经早早过世,所以,始皇帝爱屋及乌,将对早逝娇妻的爱怜转移到胡亥身上。也正是因为如此,历史上没有留下她参与政治的记录。 爱屋及乌的秦始皇,特意为胡亥选定了老师赵高。秦始皇之所以选定赵高,当然是看重他出类拔萃的能力,赵高是第一流的书法家和法律专家,也是车技高强的武士和干练的能吏。另一方面,赵高是赵国人,出身于赵国的王族,他的赵国出身,可能也是秦始皇选他做胡亥老师的原因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呢? 战国时代,各国语言文化差异较大,同一国家出生的人之间,交流更为方便。比如始皇帝的母亲是赵国人,吕不韦为他找的面首嫪毐也是赵国人。秦始皇选用赵国出身的赵高作为胡亥的老师,或许是因为胡亥从小熟悉赵国的语言文化,选用赵国出身的赵高更为方便? 胡亥生于秦王政十八年,当时,他的祖母帝太后赵姬还在(十九年去世),赵姬是赵国人,这可能是胡亥与赵国关系密切的因素之一。不过,在胡亥与赵姬之间还有一位人物,这就是胡亥的母亲。胡亥的母亲,或许出身于赵国?她的赵国出身,正可以将赵姬、胡亥、赵高等赵国元素连接起来,为扑朔迷离的历史提供一种可能的解释。 追踪疑案到了这里,我们对于秦始皇为什么格外宠爱胡亥,为什么考虑选取他为继承人的问题,可以说有了大致的了解,对于谁是胡亥母亲的问题,虽然也可以说是树立起了几个识别性的标杆,然而,详细的真相,仍然深藏在历史的汪洋大海中。

秦始皇真的因为宠妃而爱屋及乌颇爱胡骇吗

客观的说,秦始皇宠爱胡亥可能真的和胡亥的母亲比较受宠有关,爱屋及乌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但除此之外应该还有其他原因,那就是胡亥是秦始皇最小的儿子,并且不图功名利禄,比较单纯,所以才受到秦始皇的宠爱。

胡亥的母亲叫做胡姬,历史上关于这个美人个记载屈指可数,有人猜测这都是因为秦始皇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后宫的情况,特地封杀相关消息。所以说秦始皇究竟有多宠爱胡姬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根据秦始皇对胡亥的态度可以看出,至少他和胡姬的关系还是比较不错的 ,不然依秦始皇的性格根本不会理睬胡亥。

胡姬和和秦始皇的关系不错这是始皇帝宠爱胡亥的首要前提。再来看看胡亥有哪些值得秦始皇宠爱的地方。作为秦始皇最小的孩子,胡亥非常调皮,但是正所谓调皮的孩子有糖吃,胡亥不仅没有因为调皮受到惩罚,反而受到秦始皇的喜爱。

有一次秦始皇犒劳大臣,古时候吃饭都是要脱鞋子才能进大殿吃饭的,吃完后大家正准备穿鞋离开,调皮的胡亥看见门口鞋子整整齐齐地摆在那儿就上去把它们踢乱,还哈哈大笑,大臣和其他皇子们见了纷纷觉得这孩子不懂规矩,但是碍于秦始皇对他的宠爱没有说什么。这件事传到了秦始皇的耳朵里,秦始皇也就笑了笑,说了句小孩子调皮不懂事就没追究。

由此可见秦始皇对胡亥的宠爱已经到了溺爱的地步。可能正是胡亥的天真,在秦始皇面前不像其他人那样唯唯诺诺,小心翼翼,总是能够给秦始皇枯燥的生活带来欢乐,所以才会受到秦始皇的溺爱吧。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