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时节,当中华秋沙鸭栖息在长白山头道白河的时候,王伟每一天上班途中走到头道大桥,都会通过大桥护栏的观察口悄悄观察,河面上是否有国宝鸭的身影。

这个习惯,作为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中心头道管理站(以下简称头道站)站长的王伟,已经保持了数年之久。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头道白河是中华秋沙鸭的重要栖息地繁殖地之一,这里有它们的产房,也是鸭宝宝的幼稚园,担负着中华秋沙鸭成长中的重要责任。
5月23日,在头道白河,中国吉林网与王伟站长进行了一次特别对话,话题聚焦中华秋沙鸭。

55岁的王伟已经在长白山工作35年,用他自己的话说,将一生奉献在这里。2007年,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中心头道管理站成立,王伟已在这个工作岗位驻守了16年之久。
“当时管理站只有16个人,发展到现在已经有89人。”王伟介绍,头道站辖区海拔平均700米到1200米,是长白山11个管理站河流水系、植被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区域。
“自然资源保护工作是重中之重。作为基层保护站,自然资源保护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项政策性强、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十分复杂的工作。”

头道白河河水清澈,两侧植被茂密,风景如画。在河边,一座座小木屋引起了记者的好奇。王伟告诉中国吉林网,这些小木屋是头道站建设的监测点,主要用于监测野生动物活动,尤其是拍摄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生性警觉,视力特别好,人们穿颜色鲜艳的衣服都对它们有影响。为了减少人为干扰,让它们的生存环境更好,我们不仅对它们的栖息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在周边建设了管护围栏,杜绝人为干扰,还建了5个监测点,非常起作用,效果很好。”王伟说。
在头道站的3号监测点附近,中国吉林网记者有幸看到,一只雌性中华秋沙鸭领着十余只小鸭子悠闲地在河面上游荡、觅食。王伟压低声音告诉记者,我们目前所处的位置十分有意义,这里正是长白山地区首次发现中华秋沙鸭的地方。王伟记得那是2008年,当年很多人还不知道中华秋沙鸭,现在王伟电脑里还留存着他抱着中华秋沙鸭的照片。
目前,在头道白河,除了中华秋沙鸭,还有绿头鸭、鸳鸯等23余种鸟类,一起和谐共生,构成了这里美丽的生态画卷。

据王伟介绍,2013年在头道白河发现了两三个中华秋沙鸭家庭,而2023年已经达到了10个左右的中华秋沙鸭家庭。说明在这10年间,中华秋沙鸭已经越来越喜欢在这里安家、栖息、繁殖。
在头道大桥上,王伟指着桥头说,之所以建这座桥就是为了避免行人车辆惊扰中华秋沙鸭。
“未来,我们的目标就是把长白山保护区保护得更好,贯彻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实,让中华秋沙鸭和这里的野生动物有一个真正的天堂。”王伟坚定地说。
春夏时节,当中华秋沙鸭栖息在长白山头道白河的时候,王伟每一天上班途中走到头道大桥,都会通过大桥护栏的观察口悄悄观察,河面上是否有国宝鸭的身影。

这个习惯,作为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中心头道管理站(以下简称头道站)站长的王伟,已经保持了数年之久。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头道白河是中华秋沙鸭的重要栖息地繁殖地之一,这里有它们的产房,也是鸭宝宝的幼稚园,担负着中华秋沙鸭成长中的重要责任。
5月23日,在头道白河,中国吉林网与王伟站长进行了一次特别对话,话题聚焦中华秋沙鸭。

55岁的王伟已经在长白山工作35年,用他自己的话说,将一生奉献在这里。2007年,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中心头道管理站成立,王伟已在这个工作岗位驻守了16年之久。
“当时管理站只有16个人,发展到现在已经有89人。”王伟介绍,头道站辖区海拔平均700米到1200米,是长白山11个管理站河流水系、植被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区域。
“自然资源保护工作是重中之重。作为基层保护站,自然资源保护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项政策性强、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十分复杂的工作。”

头道白河河水清澈,两侧植被茂密,风景如画。在河边,一座座小木屋引起了记者的好奇。王伟告诉中国吉林网,这些小木屋是头道站建设的监测点,主要用于监测野生动物活动,尤其是拍摄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生性警觉,视力特别好,人们穿颜色鲜艳的衣服都对它们有影响。为了减少人为干扰,让它们的生存环境更好,我们不仅对它们的栖息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在周边建设了管护围栏,杜绝人为干扰,还建了5个监测点,非常起作用,效果很好。”王伟说。
在头道站的3号监测点附近,中国吉林网记者有幸看到,一只雌性中华秋沙鸭领着十余只小鸭子悠闲地在河面上游荡、觅食。王伟压低声音告诉记者,我们目前所处的位置十分有意义,这里正是长白山地区首次发现中华秋沙鸭的地方。王伟记得那是2008年,当年很多人还不知道中华秋沙鸭,现在王伟电脑里还留存着他抱着中华秋沙鸭的照片。
目前,在头道白河,除了中华秋沙鸭,还有绿头鸭、鸳鸯等23余种鸟类,一起和谐共生,构成了这里美丽的生态画卷。

据王伟介绍,2013年在头道白河发现了两三个中华秋沙鸭家庭,而2023年已经达到了10个左右的中华秋沙鸭家庭。说明在这10年间,中华秋沙鸭已经越来越喜欢在这里安家、栖息、繁殖。
在头道大桥上,王伟指着桥头说,之所以建这座桥就是为了避免行人车辆惊扰中华秋沙鸭。
“未来,我们的目标就是把长白山保护区保护得更好,贯彻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实,让中华秋沙鸭和这里的野生动物有一个真正的天堂。”王伟坚定地说。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郭雍皓 李志明 殷维
摄影 郭亮 明鑫睿
编辑:张楠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news.x86android.com/articles/20852.html
- 转载请注明: zhiyongz 于 知识百科-X86安卓中文站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