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古诗最难 学习古诗最难的地方是什么?
网友提问:
学习古诗最难的地方是什么?
优质回答:
中华民族是诗歌的国度,从二千多年前的《诗经》到三闾大夫发出的《天问》,从曹操的《观沧海》到太白《将进酒》,再到杜工部的《登高》,古诗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
古人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是,这是对于一般爱好者而言的。真要做到创作古诗,其实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必须掌握古诗的一些基本常识,因为自中唐以后,写作古诗基本上是以近体诗为主,古风、乐府见少。
创作近体诗避免不了的需要按照近体诗的体裁和格式去写作,绝句最基本的要遵循平仄和押韵的要求。五律、七律除了平仄、押韵,还要求中间两联遵循对仗的要求。
平仄和押韵这两项最基本的要求,已经使得一部分的诗词爱好者大伤脑筋。这些年来,网上也不断的传出争议,到底写古诗要不要死抠平仄?到底是以意境为先还是以格式为先?
其实,这种争议根本就没有意义,只是懒惰者的畏难情绪的自我安慰,他们以为自己不能熟练掌握平仄,别人就做不到。孰不知对于古诗写作来说,掌握平仄只不过是你在写古诗一途的一个起点而已。比平仄难得多的还在后边。
写好一首古诗,除了平仄正确,押韵正确,对仗工稳。还需要兼顾到声律是否和谐,整体布局是否虚实有度,起承转合是否流畅,用词遣句是否优美,表达的思想是否让人能够引起共鸣等等。
每个人在初学写诗的时候,或多或少的觉得自己的新作还不错,为什么别人读了之后响应者寥寥无几?是别人嫉妒我的才华吗?是别人不懂欣赏吗?
其实我当初也是这么想的,我找到一首旧作,应该算是最早期写过的一首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也是豁出老脸了)
这首诗不用说很多地方平仄是错的,押韵也是乱的,用了上平十四寒,用了上平十五删,还用了下平一先,同时挤韵 、撞韵都犯了。对仗也是瞎胡闹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乱对一番,可我当时写了这首诗之后还得意洋洋地发在QQ空间里边。后来,随着慢慢对古诗有了一些了解之后,才知道当年有多么可笑。但是,我也没有删除这首诗,当作是一个教训放在那里。
分享一首山行。
山行
乘风信步近郊游,野柳翻飞乱眼眸。
白日莺歌催客老,黄昏暮色使人愁。
山呼倦鸟归巢去,余望湘江向北流。
除却落花声寂寂,身姿缥缈忘春秋。
其他网友回答
你好,我是春风渡雨,谢谢诚邀这个问题!
把这个问题一看,就忍不住想起了那4年的学生生涯。那段时间受家里的影响,疯狂的喜欢上了古诗。唐诗、宋词天天抱着看,极度信奉一句话:“只要能背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呤”。三百首估计是没背下来,一、两百首还是有的。现在年龄大了,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压力下也没啥心情去玩那个情调。实在兴致来了,也就随便涂抹几句大白话,也不琢磨用字,不考虑用典,押韵不押韵那太高端,只是把自己想的写出来,然后排列一番也就当它是现代诗了。
好了,不扯那些闲篇,学习古诗的难点在哪里?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是家里一大帮老师(我老哥、老妹全是教语文的,我老爸教大学数学的),教案一大堆,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如果哪位大拿觉得有偏颇,望一笑了之。
怎么学习古诗?按我老师以前教给我的,我觉得很对:一、知作者 。二、读诗文。 三、明诗意。 四、悟诗情。
1、知作者是必须的,不能随便来个人,在你面前喊一嗓子“头顶一片天,脚踩一块地”,或者什么“远看一座塔,近看也是塔”之类的,你还在那瞎琢磨,还是该上班的上班,该买菜的去买菜来得实在。但是如果有一天你看见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或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类的句子,你就真得要好好琢磨一下,这到底是谁写的?怎么就能写出这样的东西?2、读诗文也是肯定的,不读怎么学。不但要读,而且还要背,背的越熟越好,滚瓜烂熟最好。背诵再背诵,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其实这是很多人的经验,小时候读诗,不管读多少都只算是背下来。等长大了,突然哪天脑子里突然浮出这首诗的时候,就能真懂这首诗了。3、至于“明诗意、悟诗情”,感觉可能就有点难度了。古诗是古代文学中的精华,语言凝炼,意境优美。有时候涉及用典或是借物讽咏、借事喻事、借景抒情等。这要求不仅要对诗歌把握得当,而且要对当时的时世格局了如指掌。否则,谈何明意,更别说什么悟情了。当然,很多诗,虽然不能说清楚那些诗人到底想表达什么,但读着读着就能让我们产生共鸣。或许、好像明白了、应该是这样吧!这就是我们自己对诗的理解。能悟的,也只是诗在自己身上或生活中的还原和体现罢了!
古诗词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节奏强、跳跃大、文言语多、意义浓缩性大,和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大相背驰。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的时代较久远,加之我们有时候认知层面的不全,抽象思维能力的不够,对古诗词的时代背景缺乏知识,因而对古诗词理解与体会、感悟自然就成了学习古诗词的难点。
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了?我家的老师认为可以利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读诗(词)句,晓诗(词)意”的模式流程来进行古诗词学习,坚持“查、解、释、换、猜、调、补”的古诗词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古诗词的品味和实效。
一、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中让“查、解”成为习惯。
还清楚地记得在读书的时候,老师就是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入手开始进行古诗词教学生的。虽然当时觉得记忆非常困难,但现在回想起来,深深印在脑子里的伟大诗人、词者却恰恰是当时花费大功夫来记忆的。
而现在,时过境迁这种做法基本上受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多媒创设情景、图画音乐导入等方式。当然这些方式能够让人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意境,有助于理解内涵,寓教于乐,但的确又是忽略了对诗人、词人的了解程度。其实,在古诗词学习中长期坚持“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有以下好处:
第一、可以养成查阅古诗词资料的良好习惯。让我们在查阅中了解诗(词)人的生平,写作个性特点,了解诗(词)的时代背景,为理解全诗(词)作铺垫(比如《七步诗》)。
第二、从诗(词)题目入手解释,可以培养审题能力,可以感知全诗(词),了解全诗大意(比如:《示儿》)。由此看来,学习古诗词,我们要坚持进行“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让其成为我们学习古诗的终身习惯。
二、在“读诗(词)句,晓诗(词)意”中让“释、换、猜、调、补”成为习惯。
什么是“释、换、猜、调、补”呢?又怎样去做到这些呢?
1、释——查注释、解注释、看注释。这是学习古诗文的常用方法。在学习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利用身边各种各样的资源尝试自己直译诗句,通晓诗句的意思。
2、换——古今词对换。如我们在读《古诗词三首》、《牧童》一诗,理解“草铺横野六七里”中的“铺”时,这就得去查字典,去找到词条:把东西展开或铺平!联系诗句大致理解意思后,再给“铺”组词,我们很快就会想到“铺天盖地”(把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铺”换成了现代汉语的多音节词“铺天盖地”,一下子就理解了草长的茂盛、草野辽阔的意境)。
3、猜——联系上下文推测古诗(词)中词语的含义。如《泊船瓜洲》这首词。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时,我们先推测其含义,有的说是“隔开”。于是,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结果是既可解释为“隔开”,也可解释为“间隔”,两个意思都能表现出京口和瓜洲的距离。
4、调—调换顺序,即古诗词句中的词序有时与现代汉语语句的顺序不同,需要调换才能正确直译。比如在《绝句》一诗中,理解“门泊东吴万里船”时,应调换为“门泊万里东吴船”,翻译为“门前停泊着行了万里的东吴来的船只”,就是这么简单明了。
5、补—补白,即在直译古诗词遇到意义跳跃性大,意义含蓄时,就需要学会补充意思,补充含义。如在古诗《泊船瓜洲》中,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时,如果设有补白的话,我们就可能对京口、瓜洲、钟山这三个地名,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不会明白其含义及作者心里的想法。此时我们就需要进行补白: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闻,作者的心飞过长江,飞过几座山,就到了家乡钟山,心里距离近,特别想“还”;而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能“还”。作者通过心里距离和实际距离巨大反差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王安石在旅途却心系家乡的强烈思乡之情。
最后总结:
总而言之,古诗词的学习要像其他诸如记叙文、说明文、散文、小说等一样,既要注重知识的学习,也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学习习惯的培养。这样我们在学习中掌握古诗词学习的本质,自觉运用学法,感悟古诗词理与情,积累古诗词,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词,自我积淀古诗词的能力。
以上很多内容来自一线老师教学大纲,感觉都是干货,如有兴趣,或者家中有正在学习古诗词的孩子,可以收藏。
其他网友回答
人们学习古诗词,最难的是形成整体感,正确把握诗意。倘若能读懂全诗意象、意境、诗旨及表达技巧,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赏析就能游刃有余。
下面,我以一首唐代律诗为例,说说如何突破古诗学习瓶颈,学好古诗词——
曲尽幽闲趣,抒写归隐情
——常建五律《宿王昌龄隐居》品赏
王典馥(四川省特级教师)
【古诗名作】
宿王昌龄隐居
(唐)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一、背景扫描
为后世留下“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千古名句的常建,唐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时进士及第,两人极为友善。天宝中,他仅作盱眙(今江苏盱眙)一尉,仕途不得意,后隐于鄂渚(今湖北武昌),其描写山水田园、禅院古刹的诗作最为著名,诗风几近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派”。著名的五律《宿王昌龄隐居》,就是常建闲游王昌龄仕前隐居之地时写下的一首寓情于景的山水诗。
二、特色鉴赏
这首诗在起承转合的组接中,凸现诗人曲尽幽闲之趣,表达渴望归隐之情。
首联,紧扣诗题,瞄准“隐处”,绘水摹云,一显其幽。友人退隐居所,如今溪水淙淙,清冽可鉴,深不可测,抬头望远,唯云孤飘。可见,诗人由下而上,写尽了水、云的情态,也暗示了友人的清高。
颔联,承上文意,吟松咏月,二显其幽。诗人目见天色渐晚,松林青黛,梢头月移,银辉清柔,自然联想起友人当年在这里的生活情景和他对来客的热情,那多情的微月不恰似友人昌龄君吗?其中一“微”一“清”,突出了此时环境的清雅和当年友人的孤独。
此二联写所见所感:清溪水流,石门山深,友人隐居之处,白云一片;入夜之时,松梢月升,清光普照,格外有情。诗人在不经意的写景之中,已通过比兴之法,描绘显豁生动的意象、明朗鲜活的形象,启人联想,而诗旨极为含蓄,寄托了一种意味深长的独特情怀。
颈联,由远及近,转写王昌龄隐居的具体景致,三显其幽。诗人夜宿山庄茅屋,可见这里居所的简陋,然而亭边花影婆娑,庭院药草繁茂,苔痕可睹。这样,既侧写出友人的幽闲情趣,又说明隐居的主人已不在此,无不唤起诗人对友人往事的深切回忆,触动诗人对这隐居生活环境的羡慕与向往。
此联中“宿”字极为传神,想象奇特,既写诗人的夜宿,也比拟幽静山夜里花影如眠的情态。
尾联,由景及情,表达心志。诗人说,他也要像当年王昌龄一样,远离世俗之拖累,隐居于山中,与这里仙人的禽鸟为伴。
一个“亦”字颇含深味,既明确表达自己欲归隐之意,又暗中劝说友人己一道,出世隐居。 其实,此时的王昌龄已再度入世,并没有主动退隐。诗人这样写,寄兴深远,富于神韵。此联的内容,与诗题中“隐居”二字遥相照应,抒发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以及渴望同时归隐的情怀。
三、诗旨点睛
全诗以饱满深情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年王昌龄曾一度隐居故地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渴望同时归隐的真挚情怀。 清代沈德潜所著《唐诗别裁》卷一,称评常建此诗“清澈之笔,中有灵悟”,其“清澈”的诗风,全然凸显在这四联的字里行间之中,意趣悠长。
其他网友回答
学习古诗,最难的在于静心、耐心和寻到读诗的乐趣。
我这里所说的“学习”,更侧重于“学”,略于“习”。
1
这个时代,有几人能静下心来,学习古诗?
中国的小学生、中学生,在学校为了分数而努力,放学后作业一大堆。要静下心来,领略一首诗的美,诚然难矣。
有多少老师、家长可以静下心来和学生学习一首古诗?
学生时代做不到,走出校门,为了生计、前途,多少人不再读书,更不要说需要苦苦思索解读一首古诗?
中国民间盛行拜金主义,这是事实,普通人为了生存确实也不得不努力赚钱,但这样的大环境中,静下心来读诗,难。
有句话说,非淡泊无以明志。其实,非淡泊也无以读诗。
2
耐心。
独立解读一首诗,解读到自己心花怒放的时刻,是很苦的,需要灵感。可灵感何时来?不确定,有时仿佛看不到灯塔的海船,茫然无助地漂浮。
这种绝望感,最容易让人心生放弃之心。
唯有耐心,忍耐灵感到来前的枯燥。
这些枯燥,就像枯枝败叶,待到灵感的火花到来,这些枝叶必将燃起雄雄雄大火。
枯燥越多,快乐越多,苦尽甘来,学习古诗,得有耐心走到苦的尽头,方见艺术之美轮美奂。
3
寻出学习古诗的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兴之趣是最大的吸引力。
就像有的同学喜欢打篮球,因为他体会到了打篮球的乐趣。因此,有空就想去篮球场。
有的人没有体会到打篮球的快乐,要想把这样的同学拉到球场,很难。
学习古诗也一样,从来没有体会过学习古诗的快乐,很难主动地学习古诗。
良师益友的启发,帮助很大,可我国有多少老师和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领悟到学诗之乐?
自己的潜心领悟,渐渐地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就走上了主动学习之路。
就像没有打过篮球时,自然不知篮球之乐。打得多了,乐趣自然多了起来,兴趣的培养大多相同,学习古诗也不例外。
有一点是肯定的,不劳而获的快乐是没有的。
以上几点,是我学习古诗的一点粗浅体会,难免偏颇,望对您有些许启发,便不盛欣慰。
其他网友回答
领悟不到诗词的意思 背也难背!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学习古诗最难的地方是什么.jpg”/>
与哪个古诗最难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删除,感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