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手机端

断章取义什么意思(断章取义在现代的意思)

zhiyongz 2个月前 (11-14) 阅读数 38 #生活百科

断章取义什么意思
不看整篇文章表达的意思,从里面截取一段文字曲解作者原意。
断章取义在现代的意思
我们在阅读一些文化类自媒体公众号文章的时候,经常看到这么一句话:中国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要想完整的解释这句话,我们必须先明确这句话所提到的一些概念。概念没理清,等于就是耍流氓。我们来依次解析中国,夷,礼,都是什么意思。这里的中国指的是中原王朝所建立的国家。何谓中原王朝呢?其实也就是现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自古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们所建立的国家。举几个例子哈:周朝 汉朝,唐朝,宋朝,明朝。
中原地区的原住民是谁呢?也就是我们现在身份证上民族那一栏写的:汉!这个民族。这是狭义上的中国人,或者说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或者说是中国人这个词汇的原初含义,其实也就是我们。这句话中的中国其实就是这么一个概念,和现代人概念中的中国不是一个概念。现代人概念中的中国就不用我解释了吧?大家百度一下就知道了。
这个夷礼的夷呢,是相对于中国的概念,指的是四夷。也就是古中国人都熟知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四夷和中国是相对的两个概念,中国居天下之中,创文明之始,故曰:中国。四夷居天下之偏,仰文明之光。故曰:四夷。
礼这个字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解释: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故礼字从示,丰者,行礼之器。礼的意义扩大了之后,其实指的就是文化。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文化,有些文化因为历史上的战争瘟疫饥荒天灾等等原因,而消失了。比如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
有的文化呢?也是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瘟疫饥荒天灾等,经过长达上千年的博奕重组,逐渐与其它文化合流,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现代西方文化。比如:古埃及文化,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等等。古埃及的方尖碑现在还矗立在美国华盛顿DC的国家广场中心,只不过现在叫华盛顿纪念碑。这就是直接继承了古埃及文化中的一个元素。像美国国会山这栋建筑的罗马柱,固名思义嘛也就是古罗马文化中的一个元素。美国三权分立的民主制度,其最初原型也就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后来才慢慢过渡到了代议制民主的阶段。这不就是古希腊文化的延续么?
还有一些文化呢?虽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沧桑,虽然它也吸收了很多其它民族其它文化中比较好的一些元素,但它文化基因中的主脉五千年来从未改变。我说的是什么文化,大家也都清楚了吧!没错!这就是我们的华夏文化也就是汉文化。我们现代中国人依然是说汉语,写汉字,穿汉服,行汉礼。当然了穿汉服和行汉礼的中国人还属于人群中的少数,不过我相信有一天,会成为全民族的自主意识和共识。
夷和礼都解释完了,那夷礼合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夷狄文化的意思。搞明白了这些概念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到底是不是事实?中国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我们史书上记载楚国,越国,吴国,都是华夏民族在南方建立的国家。屈原楚辞作品《离骚》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我们知道高阳是高阳氏的意思,高阳氏是谁呢?也就是上古帝王,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越国是姒姓是夏朝开国君主大禹的后裔,吴国是周王室的远房亲戚,太伯之后。
我们以楚国来举例:楚国的先祖是颛顼帝,轩辕黄帝之孙。楚国后来在广袤的南方逐渐做大,渐渐不听周王朝的号令了。现在湖北话中还有:不服周。楚国不听周王朝号令不是像某些历史学者所说的在东周才不听的,在西周的时候就已经是听调不听令了,此段历史参见昭王南征。我记得楚国有一位国君曾经自称:吾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很多人拿这句话来强行说明,你看楚国人家都说了他们是蛮夷,不是华夏后裔。如果我们把这句话放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看,我们才知道这原来是气话。为什么楚国人会说这种气话呢?第一点是因为牧野之战的时候,楚人也出力了。但是论功行赏的时候,楚国只得到了一个子爵,楚人认为周王室不公道。第二点是楚国在南方做大后,进而有了想要问鼎中原的野心,他们想取周王室而代之。所以那时候楚国国君 ,才会蹦出这么一句话。这就给后世这些不问历史情境,刻意歪解曲解古人说过的话,为他们想要达到的历史认知效果,断章取义的原因了。
当然了!后来的楚国也确实用了夷礼,随着秦始皇的大一统,楚文化最终与中原文化合流,这才形成了后来更具有生命力的汉文化!这相当于从华夏文化到汉文化的一次系统的升级,吴越其实也一样,最终都融入了汉文化的汪洋大海。
中国用夷礼则夷之,这句话没毛病。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诸侯确实看不起楚国,原因就是楚国用了夷礼,虽然楚国是华夏人建立的国家,但是他们用了夷礼,所以当时的中原诸侯视楚国为蛮夷,是有一定依据的。但我们要清楚,楚国属于假蛮夷,因为它本身就是华夏的分支,只是因为久居蛮夷之地,沾染了蛮夷的习气,所以被当时的中原诸侯称为蛮夷,但这个蛮夷属于假蛮夷,属于文化上的蛮夷。随着楚文化汇入汉文化的汪洋大海,假蛮夷就不再是蛮夷了。
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还以楚国为例子,楚文化最终汇入了汉文化的汪洋大海,所以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表面看起来也没有问题。但是大家要清楚,这里的夷狄指的是像楚国,吴国,越国,这样的由华夏人建立在夷狄之地上的国家。这些属于假夷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夷狄。这与后来的五胡,以及辽金元清,有着本质的区别!
五胡和辽金元清那可是真夷狄啊,所以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指的是汉民族在没有形成之前,各个诸侯国文化相融合的这么一个历史进程。这句话只适应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不能把它外延到整个中国历史的其它时期。如果这么外延的话,就陷入了民族虚无主义的深渊了。所以谨记:这句话只能适应于西汉之前!所以综上所述:中国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两句话只适用于西汉之前,不能往后延展。华夏文化不是个筐,不能什么都往里装!
前面分析这句话确实没毛病,有毛病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这句话的历史出处!这句话是谁说的呢?大家猜猜看?揭晓答案了哈,许衡。乍一听许衡这个名字好陌生。确实这个人在五千年这么一个广度的历史上,确实是籍籍无名。但是要把他放在金元交替,或者说宋元交替的这么一个历史时期,那他就非常有名了。
查看这个人一生的履历就知道,他生于南宋中期北方沦陷区的金国境内。中年以后被忽必烈提拔入仕。以履历来看估计元灭宋的战事,他可能没有出谋划策。他是文人,专注于理学的研究。不过他说出这句话:中国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显然是政治投机,为蒙元政权统治中国找合法性依据。
当然了!他出生了南宋的北方沦陷区,这时候是不能说他是汉奸的。生在什么地方是哪国人,是上天安排的,不是他个人意志能决定的,我们不怪他。但是当他成年之后饱读诗书,了解到在遥远的南方那里才是真正的正朔,真正的祖国后,依然愿意出仕金之后的又一个蛮族政权元,我们也不怪他。毕竟没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嘛,他做为一个读书人得混口饭吃不是。
但是当他说出这句话后,中国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为蒙元政权统治中国找合法性依据,为侵略者的野蛮残暴背书,这就属于底线问题了。这是助纣为虐,汉奸这顶帽子他算是戴定了,小编没冤枉他吧?许衡这个人饱读诗书,大家记住!饱读诗书的可能是君子,也有可能是汉奸。他为了给自己的说法找依据,于是辨称,他的这一套说辞是继承的古圣先贤孔子和韩愈。我们知道孔子和韩愈是最讲华夷之辨的,孔子说过:夷狄之有君,不若诸夏之亡也。至于他的这句话:中国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确实和韩愈说过的另一句话很类似,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韩愈在他的作品《原道》中说: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看到了么?韩愈说的是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这里的诸侯指的是楚国,吴国,越国这些春秋战国时代南方的诸侯国。而许衡巧妙的把诸侯换成了中国,又多加了夷狄两个字。韩愈的原文是: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的后一句话省略了诸侯这两个字。于是经过许衡这么一番加工,这么一曲解,意思就全变了。韩愈的原义依然是小编在前面所述的框架。而许衡就改了两个字,把诸侯改成了中国,多加了夷狄两个字。这句话的意思就南辕北辙了。什么叫断章取义?许衡算是为我们做了一个完美的示范。
小编一直在说,读历史离不开框架。历史就像一栋房子,在读历史之前,一定要站在自己文化的视角去阅读和理解。不要连框架还没见过,就钻到里面去讨论哪间房子的墙纸用什么颜色,是铺木地板呢?还是铺瓷砖。这些都属于装修型历史。很不幸我们在自媒体所读到的文化类的文章,大多属于装修型的历史,为什么很少有人谈到框架型历史呢?原因嘛大家都懂。
像什么曹操到底是治世之能臣还是乱世之枭雄?秦始皇他爹到底是异人还是吕不韦?我说句不好听的,不管是异人的还是吕不韦的,他都完成了大一统。你管他爹是谁呢?你应该在框架上多下功夫,一栋房子是华夏的大厦,还是胡虏的大厦,只要看框架就知道了,对历史解读应该从了解历史框架开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删除,感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