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网友提问:
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优质回答:
孔子在《礼记·大学》中曾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礼记·大学》。它与孟子说过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儒家思想提倡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又强调以“仁”为本的道德原则,所以它的入世思想有着浓重的道德色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能割裂开来看,它们是一个递进式的层级系统。要以一个整体化来看。修身是首要,是齐家的基础,修身和齐家又是治国的基础,而修身、齐家、治国又共同构成了平天下的基础。简单概括就是,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平天下又是修身齐家的最终指向。
修身是入世的第一步,不断完善自身的德行修养,使它能达到“仁”的要求和标准,成为“仁人君子”。身正齐家还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不能满足于个人道德的提升和家庭的美满,要在此基础之上再进一步,那么就是投身国家建设,走仕途之路,辅佐君王,为国效力,特别是在政治清明时,要有兼济天下的思想。
总之,儒家主张积极进取,就是要争取立德立功立言,为国家统治贡献自己的才智和生命。以礼来构建尊卑等级秩序,以仁为道德原则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努力把臣民培养成“仁人君子”和能为国效力的人,进而形成忠君爱国、尊卑有序、互谦互爱的无冲突均衡社会,或者说冲突最小化,确保国的长治久安。因而,儒家思想就成了国家统治者能接受并长期奉行的统治思想,而历代统治者也无不以儒学思想教化臣民,以稳固自己的统治。
其他网友回答
一、人生九气
闲时多读书,博览凝才气
众前慎言行,低调养清气
交友重情义,慷慨有人气
困中善负重,忍辱蓄志气
处事宜平易,不争添和气
对己讲原则,坚持守底气
淡薄且致远,修身立正气
居低少卑怯,坦然见骨气
卓而能合群,品高养浩气
二、人生九局
宠辱之局:宠辱不惊
得失之局:有小失才能有大得
利害之局:见利必先思害
祸福之局:福祸相倚
贫富之局:贫而有志,富而不骄
贵贱之局:贵贱皆人定
苦乐之局:苦乐两相依
生死之局:明生死,重大义
成败之局:胜不骄,败不馁
三、人生九品
自信,自信能成就一切但不傲慢
谦虚,自知要学无止境但不自卑
认错,自省有缺点缺陷知错能改
感恩,感恩得到的一切
知足,满足享受的一切
无为,安住现成的一切
舍得,给予大众分享所得
包容,容纳自他一切生命
觉醒,觉悟宇宙人生真相
四、九不懂
不懂珍惜,守着金山也不会快乐
不懂宽容,再多的朋友也终将离去
不懂感恩,再优秀也难以成功
不懂行动,再聪明也难以圆梦
不懂合作,再拼搏也难以大成
不懂积累,再挣钱也难以大富
不懂满足,再富有也难以幸福
不懂养生,再治疗也难以长寿
不懂生活,活的越久就越没劲
五、九不可
有一种东西不可利用:善良
有一种东西不可欺骗:感情
有一种东西不可愚弄:真诚
有一种东西不可缺少:友情
有一种东西不可言传:思念
有一种东西不可原谅:背叛
有一种东西不可拯救:绝望
有一种东西不可忘怀:感恩
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书,无人替代的心灵知己
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处世行事时,知识意味着才干。懂得事务因果的人是幸运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处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学识方能办到。
书,无人替代的心灵知己
读书太慢的人驰惰,为装潢而读书是欺人,完全按照书本做事就是呆子。
求知可以改进人性,而经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于浅泛,必须依靠经验才能扎下根基。
书,无人替代的心灵知己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为挑剔辩驳去读书是无聊的。但也不可过于迷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书,无人替代的心灵知己
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应当通读,细读,反复读。
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应限于不太重要的议论和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书将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
书,无人替代的心灵知己
因此,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须很狡黠,才能掩人耳目。如果一个懒于动笔,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要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书,无人替代的心灵知己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能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背,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道理,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的人,他可以研习而上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细琐的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案例。如此等等。这种心灵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改善。
书读多了,胸襟大了,能量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jpg”/>
与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删除,感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