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手机端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的意思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句话怎么理解?

zhiyongz 1年前 (2023-12-20) 阅读数 52 #生活百科

网友提问: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句话怎么理解?

优质回答:

我是长之安兮,我来回答。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句话对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比较陌生。可是若说起北宋诗人欧阳修及他的名篇《醉翁亭记》,估计没有人不知道。《醉翁亭记》被收录在中学教科书中,记得当年这篇散文作为全文必背课文,我差不多可以倒背如流。在理解“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句话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醉翁亭记》及作者的写作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它。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以上是欧阳修《醉翁亭记》的第一段,大家是不是觉得很熟悉,个人觉得此段写得最精彩至极,简直是神来之笔,读之忍不住要大声背诵起来。开篇即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分五步突出醉翁亭,接着转向叙事抒情,景与情联系直接,毫无违和,层与层间过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衔不着痕迹,给人完整的“山水之乐”印象。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北宋仁宗庆历五年春,在朝为官的欧阳修由于声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贬斥,出知滁州,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他感到苦闷;外放可以摆脱朝廷党争,对他而言也是一种安慰。文章表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

据说,《醉翁亭记》的开头原本花了好多笔墨,描绘滁州四周的山,有着一大段文字,欧阳修读之很不满意,最后这些描写被他改成了五个字:“环滁皆山也。”文字瞬间变得精炼,而简练中见隽永,成为散文史上的名句。他的驾驭文字的能力可见一斑,不愧为一代文风的开创者。在他之前,北宋文坛“西昆体”诗盛行,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的馆阁文臣,用词雕丽繁复,明明一句很简单的大白话,偏要“不说破”,用晦涩难懂的词句来表达,逐渐远离大众。欧阳修倡导的文风,改变了北宋初年风靡初十年的“西昆体”诗文风,一扫文坛奢靡之气,崇尚平易、清新、简练的文字,从这篇《醉翁亭记》可以看出,全文几乎没有一个生僻难懂的字,语言凝炼,行文非常流畅,可歌可咏,堪称经典。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句话怎么理解?

这句话是节选自《醉翁亭记》的第三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这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此段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欧阳修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接着写太守设宴,众宾宴饮之乐。宴席丰盛而充满野趣,众宾起坐喧哗,乐不可支。太守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是能与吏民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实乃“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意思其实很浅显。就是说: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这句话是欧阳修写当时看到的滁人出游的场景,太平盛世,一派祥和、悠闲,欢声笑语,阵阵歌声传入诗人耳中,更醉一层。此时此景跟诗人个人的性情、文风和为政态度有直接的关系。

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他领导了北宋诗人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唐代韩愈的古文理论。他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在仕途政治上,他保持着轻松慵懒的态度,崇尚“无为而治。”为政极为“宽简”,让自己和百姓都过得轻松自在。但就是在这样的执政方针下,滁州反而被治理得井井有条。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据说还有一种说法是说这句话采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即负者和行者可以一起解释,不必前后分开讲,意思是背东西的人和走路的人有的在路上唱歌,有的在树下休息,其实这样理解也感觉没什么问题,何必一定要分清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呢?太守已经都醉了,只要了解滁州的民众愉快地随太守在游山,唱歌的唱歌,休息的休息。不过本人觉得还是前面第一种解释表述较顺畅、自然。

欧阳修很爱饮酒,为人豪爽、大度,有着当世一流的文笔,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苏轼还未出道,苏轼在京应进士试时,正好是欧阳修做主考官,他对苏轼的文章大为欣赏,极力推荐,开始以为苏的应试文章文笔老辣、论证有理有据,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为了避嫌,故判定苏轼为第二名。

正是由于欧阳修的大力提携,北宋朝庭当时聚集了一大批一流的才子学士,文坛上一反往昔僵化的局面,显示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仁宗皇帝的“文治天下”,欧阳修可谓功不可没。他在地方上做太守时,对饮酒游山的爱好不减当年,经常带着吏民出去游玩,在山中野餐,然后喝醉了迷迷糊糊地看大家玩乐。醉时能与民同乐,醒后能用旷世文才把游玩过程记录下来。看来他的谪居生活并没影响“醉翁”的好心情,可是又有什么办法?既然已远离京城,忧也好,愁也罢都无济无事,为何不试着调整心态,开怀畅饮呢?一醉解千愁,岂不乐哉!

结语:与民同乐好心情。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在政治上失意而外放到滁州的时候写成的。本文却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端、秀丽妩媚的美丽图画时,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正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点赞关注我哦。

其他网友回答

挑着担子走的人,或空手而行的人,有时边走边唱歌,也时有人在树下休息。写出了当地百姓的安居乐业的景况和纯朴的民风

其他网友回答

写出了滁州百姓的游乐,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凸现了在欧阳修治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意味。

其他网友回答

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来解释

其他网友回答

个人觉得这应该是“互文见义”的写法,不必拘泥于“负者”和“行者”对应的“歌于途”和“休于树”,实际是说路上所有人(包括负者和行者)――大家有的“歌于途”,有的“休于树”,描绘的是路上所有人的一幅喜乐惬意的景象。就像诗歌“秦时明月汉时关”,并不只是说秦朝时的明月,汉朝时的关塞,而是是说秦朝时、汉朝时都有的明月和关塞。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句话怎么理解.jpg”/>

与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的意思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删除,感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