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长平之战失败的原因 长平之战中赵括惨败的原因是什么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网友提问:
长平之战中,赵括有挽救战败命运的机会吗?
优质回答:
赵括才十万,秦军50万正规军,加几十万的秦王援军,赵括消灭了大半的秦军,这是失败吗?这是赤裸裸的大胜。
赵括临危受命,当时廉颇接连被秦军轻松击败,4月到7月间,三次中了王龁的计,丢了空仓岭,西壁垒两道横向防线,以及二樟堡纵向防御据点。20万赵军损失近半。赵王气炸了肺,把廉颇一撸到底,廉颇的门客跑光。
廉颇不堪一击,用谁接替呢?乐乘和廉颇半斤八两,上去也是白给。庞瑗又不肯出山,想来想去,也只有李牧的师父赵括。
从撤职查办廉颇到赵括上任,不过几天时间,邯郸与长平相距不到200公里,快马两天,慢点3天,不惜脚力会更快。 赵括一到长平,立刻撤换不敢战的将官,让士气重新振作。
关于秦军增兵问题。王龁首战兵少,奇袭廉颇获胜,利用3个月谈判时间补充兵力。白起增援王龁,兵源来自韩国驻军。秦王征兵,兵源来自河内郡。都是紧急征发。
赵括迅速整顿军队后,击败了王龁,赵军士气大振。秦王赶快命令在韩国的白起,率领驻韩秦军增援王龁,并以白起为统帅。
白起命王陵率少部分秦军,继续驻守韩国。自己率一部增援王龁,另司马靳率一部,走太行径,再兵分三路,一路2.5万步兵取故关,冯亭已背叛赵国,准备献故关。一路5千骑兵在小仓河谷一带巡逻,防止赵军派人回邯郸报信。一路人数不清抄赵军后路。第三路部队,连同王龁一部,都被赵括用计包围,预计有2-30万人,赵军只有十万,因此赵括利用双层壁垒,将秦军分割包围。
白起向秦王汇报赵军被包围,半真半假,实际秦军也被赵军包围,而且赵军一旦消灭了被包围的秦军,势必反戈一击小仓河谷的秦军骑兵,并沿百里石长城突围而去。因此白起告知秦王,他围住了40万赵军,请求秦王紧急增援。其实以当时的地形,如果秦军真的包围了赵军,故关在手,完全不需要援军。说明秦军兵力不正常的不足,只能是被赵军分割包围了。
赵括利用壁垒,饿死了被包围的秦军。自己再寻求突围,然而,此时秦王紧急征召的援兵已经到达百里石,堵住了赵军的归路。赵括随后组织了多次突围,均未成功,赵军几乎全部战死,最后赵括亲自上阵,被乱箭射杀。
白起坑杀了数十万原韩国军民,加上赵括战死的部队,总计40万。
邯郸由于赵括战胜王龁,放松了警惕,没有加派人手侦察前线战况,所以并不了解情况。竟然没有将燕齐前线的十几万部队抽调回来,也没有组织民兵增援长平,这是赵国的失误。秦国胜在上下一心,以举国之力与赵括一支部队作战。赵国输在战斗决心不强。
赵括打成这样,已经非常出色了,白起和赵括交换位置,必定不如赵括。要说赵括彻底击败秦军,只有事先开挂,预知冯亭要投降献关,做好冯亭及韩国军民的思想工作。。。
没有正史写过换将是因为缺粮,早期的野史也没有这样的记载,属于创造发明。
赵括击败王龁《史记》有记载,击败白起,从《史记》记载秦军损失大半可以看出。
赵奢说赵括,这是一个父亲的口气,儿子再好,父亲也不说他好,很多。赵母为了保全家族,以退为进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从打战略游戏的经验来看。
劣势的一方,尤其是面对强敌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固守。同时派出小股精锐部队出去袭扰敌人的后勤补给线。
力争将强敌也拖到粮草不济的情况。
但游戏归游戏,真实的战争并没有上帝视角,所以不可能像游戏一般纵览全局。所以真实战争中很考验指挥官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其实我帮赵括喊冤已经喊了很多次。
头条里也有很多答案也佐证了赵括并非纸上谈兵的绝对理论派。当然,他身上是有问题,但对于一个初上战场的年轻人来说,如果不是贪功冒进,导致大败,其实他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
先看下他当时临危受命时的大环境,廉颇已经败了两阵,赵军士气低迷。不适合再战。其实廉颇的坚守策略也没错,这种情况下,只能拖,先稳住局面再说。
援军方面,基本木有。围魏救赵这种事已经不可能了。其实当时如果赵国能放下身段,去求一求齐国,魏国,尤其是魏国,只要能说动魏国摆一摆要攻击秦国的姿态,也能让秦国感受到压力。但很可惜,赵王一错再错,并没有采纳这个良策,而是直接派使者出使秦国,打算自己谈。结果被秦国抓住了机会,彻底断了赵国的外援。赵国彻底孤立无援了。
我觉得此战最该负责的是赵王,而不是赵括。
赵括年轻,除了在沙盘上,其实从未带兵。当时的情况是赵王无法再忍受秦军的围困,粮草日益减少。拖到最后也是决战也是输,我估计他和赵括都这么想。
但赵括毕竟不是曹操,官渡之战中,曹操在粮草仅余一日的情况下,依然稳坐钓鱼台,这就看出老狐狸和小狼狗的区别了。其实拖下去虽然艰难,但充满变数。希望总在前方呵。曹操当年如不拖,直接选择决战,那能等到许攸来献乌巢?所以赵括确实比较嫩。
再说赵括的战法,其实他的战法就是决死一拼,想唤起赵军最后的血性跟秦军放手一搏。估计当时动员令是这样的,兄弟们,死守迟早也是死,不如放手一搏,前面秦军有粮,拿下秦军,兄弟们吃个饱。
是不是有点背水一战的意思。
白起的战术其实就是诱敌深入,布口袋阵,引诱赵括贪功冒进进入包围圈。所以这次战役在初始阶段,秦军是有意边打边撤的,估计局面是赵军一路推。
实际上如果赵括老辣的话,仗打到这个位置就应该见好就收了。
我说过,论真打,也就是双方摆开阵势正面钢,赵军也很难打过秦军。实际上当时最好的策略是以打促和。
如赵括见好就收,一是极大振奋赵军士气,二是给赵国创造了极好的议和环境。甚至再次出去找援军也有了一点谈判的筹码。
我觉得当时赵括,甚至赵王,都犯了一个极大错。这个错题主也在犯,就是他们一直研究的是如何击败秦军,压根儿就没去想怎么促使秦国议和。
赵国是小国,连年征战,实力早已不可与赵武灵王时代媲美。我觉得赵王可能还生活中祖宗的光环里,不愿认清赵国的现状,可能还是固执认为赵国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吧,所以一直希望击败白起大军。
……
战略思想都错了,下面的战术肯定错。
如果说,赵括此战胜了,确实,赵国的威望会重新树立起来,赵国又多了一位年富力强的名将。但战争毕竟是战争,哀兵必胜虽然有理,但并不是说任何人领着哀兵都可以必胜。
白起是老辣的,看出来赵括的哀兵必胜,所以主动后撤,一来避开赵军决死一战的锐气,二来把赵括朝口袋里引。
……
所以我的答案是,当时那种情况下,除非白起愿意把秦军全部调到前线正面钢,否则赵军没有机会。
赵括的失误,甚至赵王的失误,都是建立在幻想一举击败秦军的幻想里,压根儿没考虑过以打促和(想想巴铁是如何应对印度的,典型的以打促和)。
如果说,赵括当时见好就收,虽说不能扭转乾坤,但肯定可以给赵国创造很多机会。无论是谈判桌上还是外交上。死磕除非白起出昏招,否则肯定是这个结果。
廉颇都折在白起手里两阵,你们觉得白起会脑子发昏,纠集主力跟赵军打最后的大决战么,别忘了,主动权可一直在他手上。
其他网友回答
当时要依靠他国难,不占理,韩魏也推脱,不似后来。只有离城不要太远试试决一死战。不要深入錯在耍威风料銳气。因为秦军吃掉40万也不易,在还有气力情况下赵军要寻小股一小股吃掉敌人。寻找敌弱点及粮草,加大自方优势。打个比方或夜间出来趁着风向向敌营群中突然放火。刀枪柄可加长,勾马枪多备,杀敌将领。再不行打一下就转回堡垒。釆用新法托垮敌人,总之廉颇好办法不用也只能妥试着来,寻找战场机会另寻“良方”,事物千变万化不可看死。可赵括脾气耐不住性子,直接钻入人家的设计好的口袋内。实验证明光冲出来不去钻可能没事。就在高招的換人反间术,赵括为帅。
其他网友回答
肯定应该以不变应万变,秦啃不动赵骨头,就会韩魏楚这几个肥肉,到时候有的是机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删除,感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