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读得杂,引起好奇进而有些感触的,反而是朋友赠给我的杂志中的一篇选文,《闲聊八卦,推动人类进化的主要动力》。文章出自《Grooming,Gossip and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一书,作者是“邓巴数字(Rule Of 150)”的提出者Robin Dunbar教授。
邓巴的研究认为,人类、灵长类动物通过社交来维持族群,这种社交行为在灵长类动物间的表现就是相互梳理毛发。我也是从这儿第一次了解到“Grooming”这个概念,原来对猴子猩猩们来说并不只是互相捡捡虱子挤挤疖子、保持卫生那么简单,有时更是为了传达情绪、表明态度,是一种身体感官和社交活动的双重体验。可以说梳毛是维系灵长动物情感的主要纽带,通过这种行为过程增进感情、结成团队,维系这个族群。邓巴认为语言起源于旧世界猴和猿特有的日常互相呼喊,起到远距离梳毛示好的作用。既要不断扩大群体规模应对生存压力,又要考虑梳毛的时间成本,动物逐渐保持一种稳定的发声方式,没有内容,就像我们谈话中常用的客套。最终连这种沟通也不足以维系群体时,就需要更高效的机制来支持群体规模扩大。于是声音就被赋予了意义,但内容多是社交性的,闲聊就出现了。语言实际上是梳毛的一种廉价高效的完美替代品。
这虽然是一本关于语言产生缘起的学术书,但我觉得它对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格外有意义。
社交媒体崛起的时代我们不知不觉地陷入了人机交往的状态模式,一天当中与人交往的时间被不断挤占,可是长期与机器交往完全不能满足人的社交需求,反而逐渐让人产生更强的疏离感,从始祖时代就产生的“梳毛与被梳毛”的类似生理反应的需求,需要真实的人进行面对面的交往。在邓巴的书中,他对这个问题也有思考,虽然成书的年代还没有社交网络,但他所观察到的那种疏离感是正在逐渐加强。冰冷的电子媒介让人们不再像面对面交流那样谨言慎行,生气的时候言辞更加激烈。就好像我们熟悉的“路怒症”,困在金属车架这个有限空间中,车里的人比路上的人更容易气上心头,切断了面对面的接触,无法快速细读微妙的细节线索,失去了社会交往中维系合作和团结所需的自控。匿名的人机互动让人们隔得更远约束更少,这可能也解释了现今各种焦虑的重大来源,缺乏社交和社区的归属感。在很传统的社区中,人们抬头不见低头见,房屋盖得很近,但这是一种真正的社区,社区成员团结合作,共同面对日常生活的问题。但现代工业大都市就常缺乏这种社区归属感,全是平地盖新房,楼房盖起来,五湖四海的人涌向城市。人口流动性增加,没有社会关联和共同的历史来维系,就产生很多问题。前些天看一篇纽约时报中文网的文章,社交孤立已经成为一种不断升级的流行病。引用一句话,“人与人的交往在人类的幸福感中居核心位置。当关系变淡的时候,要靠我们所有人去维系;当关系尚未建立的时候,要靠我们所有人去建立。”很多时候我们确实需要这种面对面的沟通、面对面的交流,我们仍然是一只需要被梳毛的猴子。
“
To be groomed by a monkey is to experience primordial emotions: the initial frisson if uncertainty in a untested relationship, the gradual surrender to another’s avid fingers flickering expertly across bare skin, the light pinching and picking and nibbling of flesh as hands of discovery move in surprise from one freckle to another newly discovered mole.
”
欢迎投稿
稿件请电邮书社邮箱:wendaoclub@gmail.com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news.x86android.com/articles/427867.html
- 转载请注明: zhiyongz 于 知识百科-X86安卓中文站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