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太原热线www.0351net.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1.静以( 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 无以致远)。
2.少年智( 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 则国强 )。出自(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
3.中国剪纸艺术是铁器工具和(造纸术 )发明之后的产物,形成于(汉魏时代 )。在技法方面,剪纸主要分为(阳刻法)、(阴刻法)和(阴阳刻法) 4.明代宋应星的科学著作《天工开物》,提出了什么哲学思想? 崇尚生产技术的哲学思想 《天工开物》一书在我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人们誉为古代的“技术百科全书”他著的《论气》、《谈天》等文,对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剖析宋应星的思想不难发现,它是根植于深厚的科学土壤的。
5.《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请说说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雅”是正的意思。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
“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2.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简介
1、四书 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
南宋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记录孟子言行的《孟子》合为“四书”。 四书增删注释包括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编撰时间间隔达一千八百年。
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五经 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广博易良,《易》洁静精微,《礼》恭俭庄敬;《春秋》属词比事。中医学指指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经脉。
3、六艺 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4、对联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5、灯谜 灯谜又称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但人们都习惯用“灯谜”一称。
灯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早在夏代,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瘦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纷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
《国语·晋语》记载:“有秦客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可见那时的这些“瘦辞”和“隐语”,就是我国灯谜的雏形。
直至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
3.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呢
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编辑本段]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
“至”意为极、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夏至雨连连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芒种火烧天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二十四节气立春:斗指东北。
太阳黄经为315度。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雨水 斗指壬。
太阳黄经为330°。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惊蛰:斗指丁。
太阳黄经为345°。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过入了春耕季节。
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春分:斗指壬。
太阳黄经为0°。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
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
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清明:斗指丁。
太阳黄经为15°。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能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谷雨:斗指癸。
太阳黄经为30°。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立夏:斗指东南。
太阳黄经为45°。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
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小满:斗指甲。
太阳黄经为60°。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北斗指向已。太阳黄经为75°。
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
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
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叫“霉雨”。夏至:北斗指向乙。
太阳黄经为90°。太阳在黄经90°“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
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心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生到最北的一日。
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
4.中华文化传统知识有哪些
中华文化传统知识有哪些1;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儒家学说 古典儒学 两汉经学 儒道释的交会与融通 义理之学 考据之学 ·道家道教 老子哲学 庄子哲学 早期道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时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国佛教 教义教规 历史源流 教下诸宗 教外别传 礼仪制度 藏传佛教 ·诗歌词曲 先秦诗 两汉魏晋 南北朝诗 唐诗 宋诗 元明清诗 ·文章骈赋 散文 骈文 辞赋 ·章回小说 形成与演变 流派与名著 民族风格 ·书法篆刻 先秦书法 秦汉书法 魏晋南北朝书法 隋唐书法 五代两宋书法 元明书法 清代书法 书论与欣赏 篆刻 ·中国绘画 教化人伦——人物画 山境水情——山水画 花鸟精神——花鸟画 玄妙之门——绘画理论 ·雕塑造像 明器雕塑 陵墓表饰雕塑 宗庙造像 石窟造像 寺庙造像 建筑雕塑 工艺雕塑 ·传统音乐 民歌 乐器和器乐 舞蹈音乐 曲艺音乐 戏曲音乐 乐论、乐志和乐律学 ·古代舞蹈 原始舞蹈 周代乐舞 秦代百戏 隋唐乐舞 宋代队舞 元、明、清舞蹈 ·古典戏曲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宋元南戏 元杂剧 明清传奇 清代地方戏 京剧 传统戏曲理论 ·史官史学 史官史家 史书体裁 历史思想 史学理论 ·汉字的形质 汉字的基本类型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语方言 汉语语音 汉语词汇 汉语语法 ·书简典籍 古籍形态 古籍整理 古典书目 ·教育科举 教育制度 教育思想 科举制度 ·中华武术 拳术 武术器械 对练 集体项目 攻防技术 ·中华气功 渊源探踪 历史发展 门类划分 研究方法 理论基础 要领简述 应用价值 外气研究 ·棋艺博戏 围棋 象棋 ·兵家韬略 韬略的形成与发展 韬略的理论原则 国防韬略 治军韬略 用兵韬略 ·政治谋略 政治谋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 政治谋略的类型 ·刑名律令 渊源与发展 理论基础 形式特征 主要罪名及处罚 刑罚体系主要适用原则 ·中医中药 基础理论 临床基本原理 针灸学 中药学 养生学 名医名案 ·建筑园林 构造与材料 色彩与布局 传统居住建筑 城市和城市公共建筑 宫殿建筑 礼制与祠祀建筑 陵墓建筑 佛教建筑传统园林建筑 ·古玩器皿 陶器 玉器 铜器 瓷器 漆器 金银器 文房四宝 ·衣冠服饰 起源与初步发展 周礼缙绅与汉官威仪 从魏晋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采兼收 宋代的守古尚简与明代的恢复汉俗 满汉并存的清代服侍 ·美食名饮 斗茶品茗 琼浆美酒 玉盘珍馔 ·中国民俗 鬼神 丧葬 婚姻 宗法 节日 禁忌 相术 风水 自己选吧!2;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特征是突出的地域性。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自周秦以来除个别分裂割据时期外,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着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一政治机构。
因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体系之中,既有源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作为主体,也有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补充,相得益彰。中华传统市场早在数千年前就与异国文化开始了交流。
汉唐时代,中国文化是相当开放的。在许多方面,中华民族的祖先曾非常勇敢地、毫不犹豫地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并加以改造,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从意识形态方面看,中国接受了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这是世界主要文明体系之间的最大规模的交流之一。从艺术方面看,中国大量吸收了沿丝绸之路传来的异国音乐、舞蹈,并使之中国化。
“胡琴”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重要代表,但如同其名称所示,它原来是外来品。从饮食、服饰、民俗等方面看,中国所吸收的异国文化内容也十分惊人。
与此同时,中国也将自己的文化向外输出,如造纸等四大发明、丝绸与瓷器等工艺制作等,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传统文花的许多精华,如中医、气功、武术等,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是文化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需要加以专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若干文化的交流必将进一步扩大,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文化,必将以崭新的资态迈进未来的世界文化体系之中。
5.中国古代文学知识
第一编 先秦文学(36学时) 概况(1学时) 1、先秦文学的范围。
2、我国文学的开端;原始歌谣和上古神话;神话是中华民族童年的百科全书,我国文学遗产的最早珍品。 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作为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无论在文学表现的对象和手法上均有开创的意义。 4、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了散文的兴盛。
历史散文和 诸子散文佳作如林,名家辈出,为我国散文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以《离骚》为代表的优秀诗篇,充满崇高的思想情操,爱国主义的 *** 和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开辟了我国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
思考题:先秦文学的概况如何? 第一章 上古神话(2学时) 1、神话与神话的产生。神话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神话的产生与原始人的生产力水平及思维能力有密切关系;神话产生的途径通常包括劳动生产和宗教活动两个方面。 2、神话的内容。
我国古代神话是非常丰富的,种类也十分齐全,诸如宇宙生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英雄神话、洪水神话,以及各种有关神格种类、习性、形态等描绘性神话,一应俱全。 3、神话的艺术及其民族特色。
上古神话是原始人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它用夸张幻想的手段表达原始人对自然、社会的理解和想象。我国神话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内容上歌唱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表现不屈不挠、顽强执着的追求,赞颂一往无前的献身行为,具有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精神,在艺术上色彩浓郁,富于幻想。
4、神话的意义和影响。 思考题:1、上古神话的内容及特征如何? 2、上古神话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 周代诗歌与《诗经》(13学时) 1、古谣谚、咒语与周诗的形成。
在《诗经》之前,我国古代诗歌已有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古谣谚及古咒语是早期诗歌的两种主要形式,也是周代诗歌的前驱。周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大繁荣的时期,除《诗经》外,保留在《周易》、《左传》等书中的诗歌也为数不少,可与《诗经》相比勘。
2、《诗经》的体制与编纂。《诗经》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首。
分风、雅、颂三个部分。诗三百篇的地域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北、山东等省的全部或一部分。
其中有的是民歌,也有一部分为贵族、士大夫的创作,绝大部分的作者姓名已不可考。《诗经》的收集整理,过去有种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献诗之说、采诗之诗及孔子删诗之说三种。
今人多以为《诗经》的汇集成编,大约是由朝廷及地方诸侯及乐师共同完成。《诗经》在先秦只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以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3、《诗经》分类概述。①周部族史诗;②政治讽刺诗;③赋役诗;④农事诗;⑤情诗;⑥杂事诗。
《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反映,周代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情感均在《诗经》中有所印证。其中有的篇目展示了周人成长的历史;有的表现贵族、士大夫、小吏、百姓、甚至是奴隶对社会政治的忧虑或不满;有的表现贵族礼制生活及燕享酬酢、节日庆典;有的表现小国与小吏不堪驱使、抨击劳逸不均的社会现实;有的展现周人农业生产的情况;有的表现爱情与家庭婚姻的甜蜜或不幸;有的描写了周代妇女遭弃的社会问题;有的反映出家庭宗族及朋友的关系与友情。
总之,《诗经》多方面地展示了周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 4、《诗经》的艺术成就。
①《诗经》的现实主义艺术特征及手法;②叙事、说理、抒情、写景、议论诸体兼备的艺术手段;③《诗经》的句式与章法;④《诗经》的语言艺术;⑤《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思考题:1、何为六义、四始、毛诗、四家诗、变风变雅? 2、《诗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诗经》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4、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在《诗经》中有何具体体现?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5学时)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基础。
社会大变革;思想文化领域的新空气;社会发展对史书体例的新要求。 2、殷商至春秋时期的历史散文。
甲骨文、金文为古代散文体制的起源;《周易》为占卜之书,其中也表现了一定的历史内容;《尚书》为最早的记言体的史书;《春秋》是最早的编年体历史大事记。 3、《左传》。
《左传》的作者;《左传》的体例与内容;《左传》的艺术:《左传》虽然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具有丰富的文学性,它叙事注重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长于写战争,特别是城濮之战、鞌之战、肴之战、长勺之战,都记述得脉胳连贯,首尾完整而又变化多端,有声有色。《左传》尤其善于写行人辞令。
4、《国语》。《国语》的体例及内容;《国语》的艺术:《国语》的成就远不如《左传》,不过其中也有写得对话风趣、故事生动、人物性格刻划得较为细致的出色篇章。
5、《战国策》。《战国策》的体例;《战国策》的成书过程;《战国策》的内容与艺术:《战国策》所反映的是战国纵横家的思想,所刻划的策士形象活跃生动,书中对政客及。
6.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知多少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载《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集,东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许思园:《论中国文化二题》,《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这五个层面的主要线索、本质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杨宪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载张立文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4)应变精神。(见刘纲纪:《略论中国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见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见丁守和:《中国传统文化试抡》,《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见庞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1986年1月6日。)
7.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显著特点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文化总述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纵览: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农业文化:农家、农民起义、锄头。 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 ;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①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 ②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③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④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 ⑤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⑥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⑦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⑧小说家( 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 ⑨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⑩医家(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 下面有著作) 琴: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 棋: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
书: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 画: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传统文学:《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 传统节日: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 。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 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 中国戏剧:昆曲、湘剧、京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 | 京戏脸谱 中国传统文化之昆曲 中国建筑: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
汉字汉语: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 传统中医: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宗教哲学: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教、观音,太上老君;烧香、拜佛、蜡烛。 民间工艺: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
中华武术:太极拳、咏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 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 民风民俗: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子。
衣冠服饰:汉服(汉族)、唐装(汉族盘领袍)、苗服(苗族)、维服(维吾尔族)、绣花鞋、虎头鞋、伪唐装(满族马褂)、旗袍(满族)、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 中国传统服饰 汉服 四大雅戏: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 动物植物: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
;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
器物随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
8.古代文学常识知多少
1.古代神话إ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尤等。
إ 2.先秦文学إ (1)儒家经典。إ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إ “六经”又称六艺,在“五经”后增加《乐》。إ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إ (2) 历史散文有《左传》、《战国策》、《国语》。《谷梁传》、《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
إ (3)《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著名篇目有《关雎》、《伐檀》、《硕鼠》、《七月》。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إ (4)老子,李耳,字伯阳,又名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相传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书中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因此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إ (5) 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主要言论及思想被辑为《论语》,有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إ (6)左丘明,鲁国史官。
主要作品有《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曹刿论战》等选自此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记载春秋时期的史实,富有文学性。إ (7)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书由其弟子编辑。主要言论及思想被辑为《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
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إ (8)列子,名御寇(圉寇),道家前辈。主要作品有《列子》,又名《冲虚真经》。
《愚公移山》出于此书。إ (9)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属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إ (10)荀子,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
主要作品有《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等最具代表性;另作《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所影响。他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
韩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继承者,属诸子哲理散文。إ (11) 韩非,法家集大成者。
主要作品有《韩非子》,全书55篇。《扁鹊见蔡桓公》、《五蠹》、《南郭处士》等都出于此书,属诸子哲理散文,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
إ (12)吕不韦,秦相,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主要作品有《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共160篇。
《察今》、《察传》等出于此书,收入诸子哲理散文,杂家的代表著作。إ (13)屈原,名平。
我国第一位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涉江》、《哀郢》、《橘颂》等9篇)。
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
《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 *** ”,成为“文学”的代名词。إ (14)《战国策》33篇。
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论辩时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很大影响。إ 3.两汉文学إ (1) 贾谊,又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
主要作品有《新书》。另有《吊屈原赋》等赋,开“史论”之先河,其赋上承楚辞下启汉赋,影响很大。
إ (2)刘安,封淮南王。主要作品有《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出于此。إ (3) 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
主要作品有《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8书、10表、30世家、70列传。《史记》是历史散文,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被誉为“实录、信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璧”之一,前“三史、四史”之首。
إ (4)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班马”之一,主要作品有《汉书》。开创断代的纪传体史书体例,前“三史、四史”之一。
إ (5)乐府民歌和赋乐。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赋是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
主要淬的作品有《陌上桑》、《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前四者见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后者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إ 4.魏晋南北朝文学إ (1)“三。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news.x86android.com/articles/1291701.html
- 转载请注明: zhiyongz 于 知识百科-X86安卓中文站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