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百科 > 北宋刘娥刘太后,是怎样被“狸猫换太子”的?狸猫换太子真实结局
2025
11-23

北宋刘娥刘太后,是怎样被“狸猫换太子”的?狸猫换太子真实结局

北宋刘娥刘太后,是怎样被“狸猫换太子”的

说起中国古代的奇女子,大家想到更多的是武则天,吕雉,孝庄等这样鼎鼎有名的女强人。

但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位女政治家,是她将大宋的经济推向了历史未有的高度,也是她呕心沥血培养了开创了一代盛世的宋仁宗,可她却被世人误解了千年,她是谁呢?

她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狸猫换太子中阴险狡诈、心狠手辣的刘妃,宋朝的刘娥刘太后!

但历史上的她真的是这样的吗?

刘太后本人是四川人,自小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寄宿在亲戚家里。长大后成为了一个歌女,因其貌美如花,被外祖母做主嫁给了一个家境还不错的的银匠。

后来在四川生意不好,银匠把刘娥带去京城谋生,结果在京城他的生意也毫无起色,走投无路的时候,想着把刘娥卖掉换盘缠,这时,三皇子赵恒遇见了刘娥,觉得她比较漂亮,也很聪明,便将刘娥纳入府中。

997年宋太宗驾崩后,赵恒登位了,史称宋真宗。而刘娥也顺理成章的升职,成为了后妃。

刘恒虽贵为皇帝,但处理政事的能力并不强。他一直很欣赏刘娥机灵聪明,通达世故,处理许多朝政大事时,经常带上刘娥。很多事情都和刘娥商量后再决定,长此以往,刘娥的政治才华逐渐显现。

1012年刘娥正式被册封为皇后。那一年,刘娥33岁。从歌女到皇后,刘娥终于完成了这一逆袭!

到真宗统治后期,多病卧床,朝廷的大小事都由刘皇后决定。

真宗去世之后,13岁的皇帝仁宗上位,于是,刘娥成了宋朝立国以来第一位垂帘听政的太后。

虽然皇帝还小,但刘娥并没有迷恋自己手上的权势,当政期间号令严明,赏罚有度,知人善任,十分尊重大臣的意见,不允许自家族人插手朝政,杜绝外戚干政。

后宫在她的管理下,肃清之前大搞神鬼迷信的氛围,使得后宫众人结束惶惶不可终日的日子。

建立专门用来听取百姓心声,体察民情的谏院,改善民生。连续几年拨款新修河道,解决了十年未改变的黄河水患问题。

政治上,终结了真宗时期的'天书运动'结束了旷日持久的党派之争,还原了朝廷的政治清明。

教育上,大兴科举!开创了宋朝的武举制度。为宋朝的武人入仕开辟了道路。

经济上,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极大地促进了全国经济的交流、沟通、发展,为北宋的全盛阶段'仁宗盛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私人事情上,她虽不是仁宗生母,但对仁宗视如己出,用心培养他,对待仁宗生母李氏也是一直以礼相待,李氏去世之后,刘娥以一品礼仪将李氏下葬,给李妃穿上皇后冠服。下旨追封她的父亲,晋升李氏的弟弟李用和。

刘太后一生品德高尚,政绩突出,对于大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仁宗盛世创造了不朽的功绩,称她为宋朝第一贤后,一点也不夸张。

狸猫换太子真实结局

概况之所以出现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就是因为历史上仁宗确有认母一事。据历史记载,宋仁宗既非皇后所生,也非皇妃之子,而是侍奉真宗刘德妃的宫女李氏所生。仁宗生下后,刘德妃将其收为己子,亲加抚养,后来在年幼时即继了皇位。这样,刘德妃就成了皇太后。由于仁宗年幼不能理政,乃由刘太后垂帘听政。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惧太后之威也不敢说。但刘太后仁慈厚道,当仁宗生母李氏病重时,刘太后将其由宫女晋升为宸妃。后来李氏病故,刘太后还以皇后之礼给予厚葬,这对一位宫女出身的人来说,也是备极哀荣了。过了若干年,刘太后逝世后,仁宗左右有人奏明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于非命。”言下之意,宸妃乃刘后所害。究竟如何,仁宗自然要查清。好在宸妃灵柩尚在,于是仁宗亲看开启宸妃之棺察视。宸妃遗体由于有水银保护,故其肤色就像活人一般,并非被人害死模样。再看她的冠服,确如皇后。这就证明当初宸妃确实因病而死,刘太后也确实将宸妃按皇后礼安葬。仁宗看到这一切,感慨地说道:“人言哪能相信啊!”由此可知,刘妃、李妃确有其人,但其事绝非传说的那样。子虚乌有“仁宗认母”这一事件整个过程,也与包拯毫无关系。这件事发生在仁宗亲政之前,也就是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以前,而此时包拯还是一个布衣百姓。直到仁宗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29岁的包拯才考中进士,本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永修)任职,由于包拯为孝敬年事已高的双亲,请求回到家乡附近任职,于是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但由于还不在父母身边,包拯又辞职回家,孝养双亲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才在亲友劝告下,离家去天长县(今属安徽)任职,而这时他已经40岁,步入中年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没有去过京城,哪能帮助仁宗寻找生母呢!背后真相两后地位之争关于赵祯的身世,有一种至今流传的说法,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清末成书的小说《三侠五义》称刘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刘妃工于心计,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后来,天怒人怨,刘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下,仁宗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自宋朝以来,由于小说、戏剧等各种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演绎,仁宗生母之谜日益鲜活生动,备受世人关注。尽管历朝历代增加、删改了不少或虚假或真实的内容,而且,戏曲和小说中情节也不尽相同。然而,这一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大案,仁宗究竟是真宗后刘氏之子,还是妃子李氏亲生,无论是小说,还是戏曲,几乎众口一辞,认定仁宗是李妃所生,而非刘皇后之子。事实也大体如此。李氏本是刘后做妃子时的侍女,庄重寡言,后来被真宗看中,成为后宫嫔妃之一。在李妃之前,真宗后妃曾经生过5个男孩,都先后夭折。此时真宗正忧心如焚,处于无人继承皇位的难堪之中。据记载,李氏有身孕时,跟随真宗出游,不小心碰掉了玉钗。真宗心中暗卜道:玉钗若是完好,当生男孩儿。左右取来玉钗,果然完好如初。这一传说从侧面反映出真宗求子若渴的迫切心态,也是真宗无奈之余求助神灵降子的真实写照。虽然不尽可信,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氏后来的确产下一个男婴。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仁宗赵祯还未来得及睁开眼睛记住自己亲生母亲的容颜,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许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刘氏据为己子。生母李氏慑于刘后的权势,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夺去,却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情绪,否则不仅会危害自身,也会给亲生儿子带来灾难。乾兴元年,13岁的仁宗即位,刘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权倾朝野。后人或许是出于男权意识,或许是基于正统观念,将刘后比作唐代的武则天,而对她当政非议甚多。加上宋初有过兄终弟及的先例,而真宗又确有一个能干的弟弟泾王赵元俨,便出现了许多传闻,说刘后在真宗临终时,以不正当手段排斥赵元俨,从而攫取了最高权力。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称,在真宗病逝前最后一刻,真宗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又伸出五指,再展三指,以示意叩榻问疾的诸大臣。后有人臆测,当时真宗是想让自己的弟弟,也即小说戏文中知名度极高的“八千岁”元俨摄政并辅佐赵祯。但刘后于事后派人对大臣解释说,官家所示,仅指三、五日病可稍退,别无他意。元俨闻听此事后,发现自己已成为刘后当权的障碍。为了避免遭到刘后的残酷政治打击,他立即闭门谢客,不再参与朝中之事,直至刘后去世,仁宗亲政。然而,传闻毕竟不是事实。据可靠资料记载,真宗病危时,惟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年幼的儿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他最后一次在寝殿召见了大臣们,宰相丁谓代表文武百官在真宗面前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诺,皇太子聪明睿智,已经作好了继承大统的准备,臣等定会尽力辅佐。更何况有皇后居中裁决军国大事,天下太平,四方归服。臣等若敢有异议,便是危害江山社稷,罪当万死。这实际上是向真宗保证将全力辅佐新皇帝,决不容许有废立之心。真宗当时已经不能说话,只是点头微笑,表示满意。事实上,真宗晚年,刘皇后的权势越来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再加上宰相丁谓等人的附和,因而真宗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真宗留下遗诏,要“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相当于让刘后掌握了最高权力。这样,仁宗就在养母的权力阴影下一天天长大。刘太后在世时,他一直不知先皇嫔妃中的李顺容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这大概与刘太后有直接关系,毕竟她在后宫及朝廷内外都能一手遮天。在这种情况下,恐怕不会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告诉仁宗身世秘密的。明道二年,刘太后病逝,仁宗刚刚亲政,这个秘密也就逐渐公开了。至于是谁最早告诉仁宗实情的,现在已很难弄清楚,凡是那些与刘太后不和的人均有可能向仁宗说明真相,但可能性最大的当是“八千岁”皇叔赵元俨和杨太妃。赵元俨自真宗死后,过了10余年的隐居生活,闭门谢客,不理朝政,在仁宗亲政之际,赵元俨突然复出,告以真相,应该是情理之中。杨太妃自仁宗幼年时期便一直照料其饮食起居,仁宗对她也极有感情,在宫中称刘后为大娘娘,呼杨太妃则为小娘娘,杨太妃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中说出实情也是极有可能的。无论如何,仁宗了解了自己的身世。蒙受了20年的欺骗,生母也在明道元年不明不白地死去,当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其震惊无异于天崩地陷。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一面亲自乘坐牛车赶赴安放李妃灵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围了刘后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实真相后作出处理。此时的仁宗不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听说自己的亲生母亲竟死于非命,他一定要打开棺木查验真相。当棺木打开,只见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饰华丽,仁宗这才叹道:“人言岂能信?”随即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太后遗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刘太后是清白无辜的,她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母亲。李氏是在临死时才被封为宸妃的,刘太后在李妃死后,最初是想秘而不宣,准备以一般宫人礼仪举办丧事。但宰相吕夷简力劝大权在握的刘太后,要想保全刘氏一门,就必须厚葬李妃,刘后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以高规格为李宸妃发丧。生母虽然厚葬,但却未能冲淡仁宗对李氏的无限愧疚,他一定要让自己的母亲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经过朝廷上下一番激烈争论,最终,将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于太庙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庙分别供奉刘氏、李氏的牌位。刘氏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李氏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奉慈庙的建立,最终确立了仁宗生母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年轻的仁宗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逐渐摆脱了刘太后的阴影。

真是比窦娥还冤,刘娥不是狸猫换太子的元凶吗

在这个故事里面,蛇蝎心肠的刘娥因为嫉妒李妃生了皇子而将其换成狸猫皮,而将这位皇子占为己有。后来幸亏包拯出现,解开了这个宫廷冤案,使得李妃母子团聚。这个故事里面,刘娥是一个十足的坏女人,令无数观众咬牙切齿。

但是实际上真实的刘娥并非如此,反而是有功于大宋。

明月入怀生凤胎,天生的天女

正如很多开国皇帝那般,身上总是充满着神话色彩,在刘娥身上这种神话的色彩也同样存在。

据《宋史·列传第一》记载:"初,母庞梦月入怀,已而有娠,遂生后。后在襁褓而孤,鞠于外氏。善播鼗(就是拨浪鼓)。蜀人龚美者,以锻银为业,摧之入京师"。根据这段记载,可以发现刘娥的身世确实颇为神奇。

想当初刘娥的母亲庞氏,梦见一轮月亮进入自己的腹中,随后便怀上了刘娥。在古代太阳被当作了天子的象征,而月亮则是皇后的象征。刘娥的这一神奇的出生,预示了她未来将母仪天下。

可惜这样一个真命天女,其童年过得并不快乐。因为父亲的去世,导致了她从小寄居在外婆家,在外婆家的刘娥并没有得到系统的教育,只不过是勉强果腹。等到她长大了,并被嫁给一个银匠龚美,再后来跟着龚美来到了京城汴梁。在汴梁城,迎来了她人生的转折。

在汴梁城,年纪轻轻,才貌双全的刘娥遇到了同样少年翩翩的襄王赵恒(后来的宋真宗)。两人很快坠入了爱河,龚美为了不耽误妻子假装成刘娥的表哥。可惜的是后来宋太宗嫌弃刘娥出身低微,另外给赵恒安排了婚事。两个相爱的人只能转战地下,秘密幽会。

在这段时间里,刘娥趁饥博览群书,为日后帮助宋真宗、宋仁宗处理政务打下了基础。

主仆同心,借腹生子

等到了宋真宗继位后,当即将刘娥接回宫中,并册封为为四品美人。

后来郭皇后去世,宋真宗一心想要立刘娥为后,奈何刘娥未生一子且地位低微。为此宋真宗也困扰不已,直到有一天,刘娥宫中侍女李氏,突然梦到仙人下降为子,真宗和刘氏大喜,想出"借腹生子"的方法来。

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李氏生下一子赵受益(即后来的宋仁宗赵祯)。但是一出生就被抱到刘氏那里,也因此皇子虽然是李氏所生,却只认刘氏为母,拥有了子嗣,刘娥也顺利地被册立为皇后。正是这件事情,衍生出了后来的"狸猫怀太子"的离奇故事。

事实上,在借腹生子这件事上,宫女李氏并没有反对,反倒是极力的帮助刘娥掩饰真相,直到她去世后,也不曾对外人提及。

刘娥对李氏也是恩宠有加,在赵恒驾崩后,刘娥把李氏提升为"九嫔"之一的"顺荣",为其正名。而在此之前,刘娥还派人在民间找寻李氏的亲属,最后找到了她的弟弟李用和。征得赵恒的同意后,封了李用和的官职。

到了明道元年二月,46岁的李氏患了重病。刘娥连忙派太医前去诊治,并晋封她为宸妃。薄命的李氏却没有活着享受一天宸妃的待遇,就在封妃的当天,离开了人世。

李氏去世之后,刘娥以一品礼仪将李妃殡殓,在皇仪殿治丧,并给李妃穿上皇后冠服。李妃的父亲被追封,弟弟李用和也再次得到晋升。

承上启下,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

宋真宗晚年身体长期抱恙,难以支持日常政事,上呈到皇帝那里的政务实际上都由皇后刘氏处置。后来,真宗更是病重,下诏:"此后由皇太子赵桢在资善堂听政,皇后贤明,从旁辅助"。

宋仁宗继位后,因为年纪尚小,朝政之事均由刘娥管理。垂帘听政的刘娥,虽有吕后、武则天之才,却没有吕后、武则天的野心。兢兢业业地处理政务、提拔了一大批治世能臣。

在她死后,宋仁宗延续了刘娥时期的政策和作风,在位期间始终如一,最终被称作圣主。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