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挖一个池塘什么都不放会有鱼吗(随便挖个池塘就会有鱼吗)
2025
10-25

挖一个池塘什么都不放会有鱼吗(随便挖个池塘就会有鱼吗)

网友提问:

如果在山上挖一个池塘,不放鱼,里面会慢慢有鱼吗?

优质回答:

可能很多人都听身边比较年长的长辈说过,只要池塘里有水,经过一段时间后,无论你是否在水里放养鱼苗,经过了了一段时间后,以前没有鱼的池塘就会凭空出现鱼。那么挖个池塘注满水,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鱼的说法是否是真实的呢?有科学依据吗?

今天我就用科学来解释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

有水的池塘,不放鱼,慢慢就会生鱼吗?

我认为这个说法不绝对,也不严谨。在有水的池塘或水坑,不放鱼的情况下有很大的几率可以生鱼,而也有可能不会出现鱼。区别在于初期形成水下生态环境中,是否有人为破坏水中生态系统的行为。

如果这个池塘没有任何人破坏水中的生态环境,很大几率可以产生鱼;反之,在前期有人在水中行走或者游泳等行为破坏初期的生态系统,那么这个池塘很有可能只是一潭死水。

无鱼的水坑池塘如何出现鱼

在很久以前,一部科普的纪录片《隐秘的天堂》已经完整的解析了为什么本来有水却无鱼的水坑会莫名的出现鱼,也分析了其中鱼出现的必要条件。

在50多年前,法国建筑业蓬勃发展,建筑材料需求增大,所以在当地出现了许多建筑材料开采公司。其中一项主要的业务就是开采建筑用砂,经过几十年的开采,资源慢慢枯竭。

最后在荒郊野地之中只留下了无数的参差不齐的大小沙坑,经过日积月累,暴雨突袭,这些沙坑又成为了水坑池塘。

这些水坑非常特别,因为位置特殊,这些水坑周围没有没有任何的水源和水系,并且这些数量众多的水坑都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没有任何水系相连。

风力带来的植物种子开启了生命的序章

首先由于风力的作用,大风把植物吹落在水坑之中,这些植物连同种子一起被大风吹进了水里。有些水生植物的种子慢慢在水中生根发芽,变成水草;而陆生植物长久地浸泡在水里,则渐渐为生出水藻提供了条件。经过一段时间,水中的植物日渐变得茂盛。

也引来了水坑中的第一家租客,那就是青蛙和蟾蜍。

青蛙或者蟾蜍它们是通过地表迁移到此处,水坑中的植物和水是蟾蜍青蛙产卵的必要条件,这些青蛙和蟾蜍在此安营扎寨,在这个水坑里植物为挖卵提供了庇护。而诸如蚊子,蜻蜓等昆虫又在水中产卵,成为了蛙类和蝌蚪最主要的食物饵料。

候鸟带来宝贵的鱼卵

至此之后,水坑中出现了生机盎然的一面。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这些水坑又逐渐吸引了在天空飞翔的候鸟在此休憩,这些鸟类就包括一些苍鹭或者天鹅,它们非常喜欢吃水坑中的植物或者蛙类。

像其中的哑音天鹅就比较喜欢吃水中的植物,有时候也吃昆虫和蛙类。这些候鸟都是从远方迁移而来,它们路过大大小小的水域不计其数,所以在捕食的时候,翅膀及身上的羽毛就有可能吸附到其他水域中已经受精的鱼卵。

这些鱼卵的生命力非常旺盛,经过短时间的无水运输有很大几率保持活性,所以这些受精的鱼卵,就随着迁徙的候鸟水禽一起来到了此处。慢慢的这个水坑里鱼卵也孵化出了小鱼。

暴雨的侵袭使各类鱼种互通有无

这些大大小小的水坑又由于季节暴雨的出现,使这些水坑逐渐连成了一片,也使这些水坑中的鱼类互相交换,所以又增加了各个水坑鱼种的多样性。

那么为什么说有的池塘里的水不会产生鱼呢?

那是因为,有的水坑在产生水藻水草的阶段,会由于人为的踩踏和破坏而停止正在形成的水下生态系统。不会引来后续蛙类,候鸟水禽等,所以就不会出现完整的水下生态系统,到最后也不会出现鱼类。

最后

在自然环境中,许多出现鱼类的池塘或水坑都是位于远离城市或者少有人破坏的位置,而产生鱼类的过程也是异常缓慢和复杂的,正常的水下生态系统一般都需要1~2年的时间形成,大自然是最鬼斧神工的创造者。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其他网友回答

大概是10年前,我和小伙伴去山上放牛,回来路上碰到一个半米深的水坑,直径大概有40厘米,周围都是草皮,就一水坑孤立在那里,显得格格不入。

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俩停下来观看了好久,但就在一瞬间发现水里居然有动静,差点没把我们吓到,再定睛一看,是一条又一条带着胡须的塘角鱼,大概有十多条且大小不一。

虽然那时候我们很喜欢吃鱼,但是缺乏经验的我们以为是什么怪力乱神,一口断定荒山一定不会有水坑,更不会有鱼,怕吃了会对身体不好,遭受到相应的惩罚,吓得赶紧拔腿就跑。

一直到长大后才知道,这是一种比较神奇的自然现象,并非有怪力乱神在作祟,无人问津的水塘里静置很久之后会产生鱼,哪怕是与世隔绝的小水坑,静置一段时间后都有鱼类存在的可能。

01:水停百日生鱼

在民间俗语里,有两句关于这个现象的描述:人闲百日生病,水停百日生鱼。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长期懒惰不干活,那就按理论来讲他很容易生病;同理如果一个地方的水停止流动超过3个月,那里面会慢慢有鱼。

是否觉得很神奇?一个没有鱼苗的水塘,竟然会莫名其妙萌生鱼来,而且品种繁多,可能还是你未曾见过的。这些鱼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它们会出现在水塘里?这种凭空出现的鱼,可以食用吗?

今天,对于这个问题我会做一个客观的解答,用实际的案例告诉你为何没有鱼的水塘里,会凭空有鱼出现。

02:山上挖一个池塘,不放鱼苗都会有鱼,它们从哪里来?

看似很邪门的事情,其实都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低估以及平日里的疏于观察。这些鱼的来源,得益于大自然的“推波助澜”。鱼塘不会无故生鱼,之所以有鱼活跃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来自于附着在鸟类身上羽毛的鱼卵

自然界的动物没有随取随用的水龙头,它们想要解决喝水问题,只能到处寻找水源。无论是江河湖,还是小溪、池塘、水坑,都是它们饮用水的来源。

而每种动物的取水方式不尽相同,例如大型陆地动物基本都是现场饮用,喝饱了就走;而像鸟类就不一样,它们巢穴里有嗷嗷待哺的小鸟,所以它们会让水浸湿自己的羽毛,把水带回家。

而这种操作就让鱼在荒塘出现成为可能。鸟类在带走水的同时,可能也把水中的鱼卵也一并带走了,但鸟类取水的点并不是固定的,鱼卵在鸟的身上又可以存活较久,所以在鸟类来到荒塘时,在上一个地点取水“收集”到的鱼籽就脱落,温度合适的话就会孵出小鱼。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所以过不了几个月,荒塘就逐渐出现了很多小鱼。

2.暴风雨使得水域互通,或是风力造成的龙吸水

鸟类运输只是一种途径,大自然更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在于它的创造力,一些气候让荒塘出现鱼类也称为可能。例如,在一场大暴雨过后你会发现很多小水塘有了生命,这一方面是因为暴雨抬高了水位线, 使得原本相隔起来的水有了相互的连接,从这一个沟渠到另一个沟渠,从这个水塘到另一个水塘,一旦这种联系建立起来,里面的鱼类就可以乱窜。

其次如果是荒山上的池塘,下雨后也可能导致地下水位的上涨,就像我小时候放牛的那个山,听说在下面是有很多暗河的,水位的上涨就会让这些鱼冒出来,池塘就有鱼了。

但也有一种比较极端的情况,那就是龙卷风造成了龙吸水,这也可以让原本没有鱼的地方出现生命。龙吸水的原理是龙卷风在河流将水卷起来,通过风的移动将这批水带到另一个地方,当水里面有鱼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在池塘里安家落户了。

3.鱼,自己走来的

还有一部分的原因可能你们没有想到,那就是水里的鱼是自己“跋山涉水”走过来的。在一些地区有一种叫过山鲫的鱼,它们离开水可以存活很久,同时他们有着发达的鳍,能够支撑它们在陆地上爬行。有一些鱼为了生存或者是其他目的,就会离开原来的水域,寻找下一个安家落户的点。

那么,在荒山挖了池塘会不会是附近水域的鱼迁移过来的呢?虽然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也还是有这种情况出现。

4.未被观察到的人为放养

最后一种原因那就是人为的因素。有一些村民,它会本着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原则,会往这些荒山池塘里放鱼苗,以后无论是自己来钓,还是等到一定时间来收网,都是有利可图的。

但这些荒山的池塘并没有人随时监管,更不会有人在荒山旁边安装监控录像,所以他们放鱼的时候并没有人看到,于是当人们发现里边有鱼时,就误认为是天外来物,但这其实可能都是一些村民的功劳。

03:这些“来路不明”的鱼能不能吃?

所以对于题目的答案,相信大家应该很清晰了。荒山池塘里可能有鱼会出现,因为自然有他的创造力,而有时候人为因素也会让水塘里出现大量的鱼类。

但有一些老人会警告年轻人说这些莫名其妙出现的鱼类,最好不要轻易去尝试食用,那么这些山上的鱼能吃吗?

我个人认为食用的问题不大,因为这些鱼本质上和池塘里的鱼也没有什么的区别,只是人们对它的来源不够了解,对于陌生事物的恐惧让他们打消了捕捉的念头。但如果水质没问题的情况下,这些鱼不仅还能使用,可能肉质还十分鲜美。

但实在是不放心的话,也可以选择不去吃,对大自然的创造保持一种敬畏,也无可厚非。小时候在荒山上发现那一池的鱼,没有选择贸然去吃掉就是因为这种原因。想到它们能在荒山里平白无故的出现,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心酸故事,也可能是有人特地寄存在这里的,不带走它们就是明智的选择。

写在最后

对于荒山突然出现的鱼类,你可以选择吃也可以选择不吃,但唯一可以确定的事情是,荒山里的池塘是可以出现鱼的,而且它们肯定不是天外来物,背后可能是大自然创造力的体现。对此,你怎么看?你敢吃这些突然出现的鱼类吗?

其他网友回答

一,十多年前,我曾经就这个问题咨询过一个特别喜欢打鱼的人,不过他的回答很不靠谱,他说水里有草就会有鱼,俗话说“草生鱼”,稍有常识的人就知道“草生鱼”之说是胡说八道。

二,后来又听说一个似乎靠谱的说法,“千年草籽万年鱼籽”,意思就是草籽千年不死,鱼籽万年不死。这个说法的成立的前提是,这里曾经有过草,这里曾经有过鱼,不然就不会有草籽和鱼籽。当然如果不能证明这儿从来就没有过草没有过鱼,只能默认这个说法成立。

三,再后来又有一个让人不得不承认的说法,说小鱼或鱼籽是从天上下来的,因为我小的时候就亲眼见过天上往下掉鱼的事,而且还不是一个鱼,虽然鱼不大,但证明这个说法是可信的。

四,再再后来又有一个让人感觉比较混沌的说法,就是鱼籽是水鸟带来的,这个说法我进行过几次推算,但基本否定了这个说法。因为水鸟在水里觅食很难将鱼卵带走,即是少量的鱼卵被带出水面,通过水鸟在高空飞行,鱼卵也会因为失去表面水分很快脱离鸟腿丢掉。鸟的羽毛有脱水保护层,基本上什么东西都不沾,更不可能沾上鱼卵并带走。所以说这个说法成立的概率几乎等于零。

第二个说法和第三个说法似乎已经完全可以说明问题了,但如果这两个说法成立的前提条件不存在,也就是说这里不曾有过鱼,这里也不曾下过鱼和鱼籽,但池塘里照样会有各种小鱼小蟹小虾产生,那我们又怎样解释这种现实中真实存在的现象呢?

下面我就告诉大家最后一个答案。

其实这个答案是我从电视节目《动物世界》里看到的。世界上大部分鱼类都爱偷食鱼卵,有的鱼饿急了自己下的卵都吃,雌鱼产卵后,雄鱼就会在后面给鱼卵受精,然后守护一段时间后就分头去寻食。受精鱼卵被偷吃也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常言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当偷吃鱼卵的鱼填饱肚子后,准备逃离做案现场的时候,不慎成了一只鸟的口中餐,这只鸟吞下这只被受精卵填饱肚子的鱼后,感觉惬意充盈,如同吃了一顿大餐,然后四处飞翔,它飞累了,口渴了,找到了一处池塘,它一边喝水一边将带有鱼卵的粪便排泄在池塘里,然后悠哉悠哉的离去。几天后,鱼卵孵化出了小鱼,生命的奇迹就这样诞生了!这个世界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惊奇,而生命的无处不在总能让人产生美好的遐想与留恋,真乃想也想不到,世界真奇妙!

感谢阅读感谢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一次在野外游玩,有幸看到了一只红嘴山鸦叼着小鱼,往一个隐蔽的水塘里放生,后来,我暗中跟踪了几次,才知道这个水塘的鱼,最先是由它从河里带来的。

小时候,上树掏鸟窝,下地追野兔,下水摸鱼虾,日子轻松而愉悦。那时,只要想玩,总有办法。

我们处于县城的上方,一条河道是县城的城市饮用水,这条河的上游,山清水秀,林木葱郁,宛如仙境,是我们经常戏水的地方。

每逢夏天,我们带着西瓜、梨、黄瓜、番茄等水果蔬菜,在水里畅游的时光,回味无穷。河道两边的大石头缝隙里,还可能有红嘴山鸦的巢穴,嘴馋了,还时不时地掏走鸟蛋解馋。

有一次,我们在往回走的路上,看见两只山鸦的嘴里有东西掉进一个水塘里,表哥拿着弹弓,本想打掉山鸦的,被我及时制止了。我告诉表哥,留着它,说不定来年还能有鸟蛋吃。

我们隐藏在暗处,看着山鸦在水塘边的枝头上,抓耳挠腮的,要知道这个枝头什么也没有,如果它们叼的是食物,应该带走才对,可怎么往水塘里放呢?

这个水塘的周围,原来是一块贫瘠的荒地,土质缺乏营养,再加上那两年雨水不好,表舅在这里种的玉米收成不好,这个水塘的水是表舅从山间引过来,配上五米外的小粪坑浇灌土地用的,这个春天刚挖好,这山鸦在这里做什么?

我们走过去惊走了山鸦,看着清澈透明的水,也没看出什么,摇摇头走了。没想到在后来的几次中,不但看见山鸦,还偶尔看见喜鹊、翡翠鸟在这个水塘周边嬉戏。很多时候,都被我的弹弓无情地吓走了。

我记得山鸦的巢穴是在河边的,它跑到这里来做什么,难道山鸦想搬家?我为了弄清楚缘由,一个人暗自去跟踪了两次,终于发现了缘由。

一次艳阳天,我事先就藏在了水塘旁边的草丛里,做好了伪装,太阳把我烤得软绵绵的,正打瞌睡时,发现山鸦来了。

我看见一只山鸦的嘴里叼着一条小小的刀鳅鱼(我们叫干儿秋),它在枝头跳了几下,就松口把刀鳅鱼放进了水塘,在我的印象里,山鸦是很少吃刀鳅鱼的,它是想在水塘里繁殖刀鳅鱼吗?

我趴在那里想了想,这水塘里有几个小石头,还有偶尔流动的水,正符合刀鳅鱼的生存,山鸦养鱼,看来是实锤了。

正巧,这个夏天暴雨天气变多了,晚夏入秋时,河水涨得猛,我们也不敢下河游泳了。不下河,我反而对这个水塘产生了兴趣。因为水塘周边有山竹、针织树木和农作物,这里的鸟儿可不少,我经常带着弹弓来这里“锻炼”。

转眼到了第二年夏天,表舅看着水塘水质好,一年了都没有干涸的迹象,于是想把原来的饮水点换成这个水塘。表舅谁干就干,用胶管把水引到了家里的水缸,解决了以前涨水经常冲断胶管缺水的问题。

大概是8月份,我去表舅家找表哥玩,期间我用瓢对准胶管盛水喝,没想到一只刀鳅鱼蹦到了瓢里,这可惊掉了我下巴。

我赶紧叫来表哥,我们用电筒往水缸里边一照,发现底下还有两条刀鳅鱼在游动。我还和表哥开玩笑,你是不是把上次没吃完的刀鳅鱼养在水缸里了。

这明显不是,我们出于好奇,顺着水管摸过去,当我看见是水塘的方向时,瞬间明白了,水管里的刀鳅鱼来自这里。

当我们来到水塘边时,可以明显地看见水塘里有小鱼在游动,因为刀鳅鱼喜欢藏在石头底下,我们只看见几条菩萨鱼、小黑鱼及个别不知名鱼。

我们就像发现新大陆一般,看来也印证了山鸦养鱼的说法。当时我们就跑回去告诉表舅妈,说山头那个水塘里边有很多小鱼。

这个水塘大概5米长,3米宽,可能有两米深,经过一年多的洗礼,也长有水草,腐烂的竹叶树叶也滋生了很多浮游生物,下边淤泥也不少,这种构造,我们可不敢轻易下水摸鱼。

自从我们发现水塘有鱼后,表舅高兴得不得了,他把水管往上挪了挪,又买了少量鲫鱼苗、草鱼苗投在里边,堵住了下端的流水口,信誓旦旦地告诉我们,不出三年,准能吃大鱼。

接下来的三年里,虽没吃上大鱼,可半斤多的草鱼,二三两的鲫鱼还是有的,可刀鳅鱼、菩萨鱼及小黑鱼不见了踪影。

后来,随着山间林木的砍伐,水源变少了,水塘也逐渐缩水,表舅趁机会把水放干,在水塘中捞起来了大大小小的鱼,足足有89斤。鱼虽不多,可水塘的条件受限,也算是不错的收成。

看来一个不管不问的水塘,时间久了,通过各种方式,也是有鱼的。

我也听奶奶说过,“旱了蚂蚱,涝了鱼”,意思是说,蚂蚱的幼虫在地面生长就是蚂蚱,到水里就成了鱼。当时我信了,可后来知识增加后,我不信了,我更相信“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籽”这句话。

鱼籽即为鱼卵,看来在山上挖一个池塘不放鱼,站在科学的角度,从鱼卵孵化出鱼的可能性比较大。

我们了解一下鱼卵

全世界的鱼类成千上万,鱼卵之间也大不相同,要想繁殖出小鱼,首先要保证鱼卵能存活。

这里边大部分的鱼卵离开水后都会失去活性,立刻死掉,只有少部分的鱼卵可以在干燥的环境存活几个月,甚至几年、几十年。

民间所传,“千年草籽万年鱼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证明了部分鱼籽(鱼卵)的生命力十分顽强。

存活只是鱼卵的第一步,如果鱼卵没有受精的话,即使存活再久,在一定时间后,也会慢慢腐烂坏掉,更不会孵化出小鱼,所以,受过精的鱼卵很重要。

通过我的亲身经历,再结合实际,我觉得一个不管不问的池塘有鱼,无外乎以下六个方面:

1、鱼卵是由动物带过来的

一些爱吃鱼的鸟类,比如翠鸟、鱼鹰、鸬鹚、白鹳等,它们可不是白吃。当鸟儿感知到季节变化或环境变化时,它们为了更好地生存,会主动寻找靠谱的食物源。

届时,它们会主动把鱼卵、小鱼带到一些没有鱼的池塘中,静候生长,为自己储备食物。

我所见的红嘴山鸦,它就很聪明,别看鱼虾只是它食谱的小部分,可它为了让后代生活得更好,居然把刀鳅鱼带到了一处山间的水塘中。

红嘴山鸦的做法,保证了自己的食物来源多样化,方便了自己,同时也为其它鸟儿提供了一处狩猎环境,鸦科动物很聪明,并不是空穴来风。

池塘本身就是一个有水、有草、有微生物的生态系统,除了鸟类外,诸如蛙类、蛇类、禽类及部分食肉性动物,也会把鱼籽带到有水的池塘。

2、鱼卵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雨水的形成是由陆地或水平面的水蒸发后,再凝结成小水滴聚集成为云朵飘在空中,当空气托不住云朵时,雨滴就从云中落了下来成了雨。

在雨水的形成过程中,除了蒸发水分外,诸如一些细小的微生物和质量较小的虫卵也会被蒸发,这里边就包含个别鱼卵。

鱼卵能存活于干燥环境中,也可以在低温有水分的云层中存活,它们随风飘荡,只要一下雨,受过精的鱼卵就会在有水的地方慢慢孵化,久而久之,就出现了鱼。

3、鱼卵是从地里长出来的

地质运动会改变山川板块、平原高地,就好比你现在看见的高山,它原来可能只是一个小山包。这就印证了看似干涸的地方,可能原来是汪洋,鱼卵就可能在水中。

当水流退去,鱼卵混进了泥土里,这些生命力顽强的鱼卵,启动自我保护机制,蛰伏在土里等待水源。终于有水了,鱼卵就会慢慢地复苏,于是就孵化出了鱼。

当然,这种现象只存在理论,但不可否认自然界很神奇,有很多未知,是我们还没探索到的,也许,鱼卵就是其一。

4、小鱼是从地下串流进来的

在山上挖一个池塘,看似周边无水流连接,实际上地底下的泥土是能够透水的。若地下有暗河,就会通过泥土不断地渗透上来,或者池塘的水渗透下去,彼此间就有了交流。

这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这种内部的不断循环,保证了水源之间的互通,藏在暗河中的鱼卵,就会跑到池塘中孵化出小鱼。

暗河的情况比较少,但也是真实存在的,就像一口老井中经常发现乌龟一样,除了人为放进去的外,从暗流进来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5、鱼卵是由狂风吹过来的

风之力,甚是猛,若是遇见强劲的漩涡风、龙卷风,水是扛不住的。届时,甭管是鱼卵,就连鱼也能被吹上天空。

现实中有很多例子,比如广西北海一次强风过后,从天而降的鱼,捡都捡不完。再比如国外一次龙卷风后,公路上天降活鱼,民众纷纷捡拾。

我听同学说,2003年的一次大风,他在六楼的楼顶上,居然也捡到了两条小鲫鱼。

既然几斤重的鱼都能被吹到百米之外的场地,轻飘飘的鱼卵自然也能飘到百米、千米、甚至万米以外的池塘中。

6、小鱼是自己跑进池塘的

夏季的雷雨天气,雨水较多,只要有水流能流向池塘,哪怕只有一厘米宽,也能带进来生物,鱼虾、螃蟹、青蛙、蚂蟥等,是最常见的动物。

哪怕你把池塘挖到山顶上,对于喜欢逆流而上的鱼类来说,这都不是难事。当漫山遍野都在向下流水时,山顶和山下形成的小溪,个别鱼类就可以顺着水流的反方向,迎头而上。

如果运气好,如果下游有鱼类生存,只需要经过一个夏天的洗礼,你新挖的池塘就会有鱼了。

不过,还有一定几率不会有鱼,这是因为池塘所处的生态环境差

比如周边有化工厂,有排污沟渠,有施肥较重的农作物等,这些破坏生态的举措,对于自然界的生物们来说,它们还是能感知到危险的。就算这个池塘自然放十年八年,也不会有鱼。

可能有误打误撞的鱼类到了这个池塘,但也会很快死亡。

这就好比我们的游泳池,原本是有鱼类来光顾的,殊不知管理方常消毒、常换水、常清理,又被人类洗刷,破坏了生态环境,就算有鱼卵被带到了这里,也会很快死亡。

写在最后

自古就有,有水的地方就可能有鱼的说法,某种意义上,人类的祖先就是鱼类。既然人可以涉足,那么鱼就可以光临。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一些我们认为匪夷所思的事情,在自然界生物的眼里,往往是见惯不惯的。鬼斧神工的大自然,还需要我们一点点去探索和解密。

就好比,鱼有一千种办法来到这个池塘,而我们只知道其中几种办法而已!

你们认为池塘中的鱼是来自以上六个方面吗?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在野外任何地方挖个池塘,只要水常年不干,就会慢慢长出野生的鱼来。

那么鱼是怎么来的呢?我认为,一是来至个天上,另一个是藏在地上。

夏天是雷雨季节,下暴雨的时候雨水与河水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有些小鱼则会借助雨水的裹携飞到另一个地方。每当夏天下大雨的时候,庭院里的积水中往往也能见到小鱼在游。如果鱼落到水塘中就会生存下来,繁洐后代。

俗话说:“万年草籽,千年鱼籽”是说鱼卵的生命力非常强。埋在土中的鱼卵能休眠很多年,随着土层的翻动,鱼卵遇到适易的环境,再加上适当的温度与湿度鱼卵就会孵化出小魚来。野外挖的池塘就是给留在土中的鱼卵复活,提供了条件。

再有,就是风把附有鱼卵的灰尘草木等吹到了水中,也会生出小鱼。夏天在乡下也会时常见到,积水的车辄沟里也有小鱼在游动,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在山上挖一个池塘,既使不放鱼,也会慢慢生出鱼来,不过这些鱼的商品品质不会太好,远不如人工放养的鱼苗,价值那么高。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