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声里雨如烟的子规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子规是杜鹃的意思。题目中问到的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翁卷所作的七言绝句《乡村四月》这首诗作运用了白描手法,写出了初夏时节农忙的景象,语言自然清新,韵律优美和谐,描绘出一幅和乐融融、自然闲适的农家生活图景。子规声里雨如烟是全诗的第二句,意思就是说杜鹃鸟在烟雨迷蒙中声声鸣叫。由此可见,这里的子规就是杜鹃、杜鹃鸟的意思。
子规在深夜叫了起来,
很是巧妙,并且妩媚。
从谷雨到小满,我所居住的小区,每天清晨,都能听到子规高亢的叫声。
在清少纳言的《枕草子》里,多次提到子规夜啼。
她说,贺茂祭(每年的5月15日)的时候,树木的叶子还不十分繁茂,嫩叶青葱,也没有烟霞遮断澄澈的天空。
五月梅雨的短夜里,子规忽然的醒了。它仿佛意识到自己的时间到了,叫声便流畅起来。
“那样的等待着,在深夜叫了起来,很是巧妙,并且妩媚,听着的时候,更是精神恍惚,不晓得怎么样好。”
她为何那么喜欢子规夜啼呢?
壹丨
在中国人的语境中,子规是个很有意思的鸟。
春末夏初,子规时常鸣叫,它的鸣啼,给古代文人带来种种的联想,于是便被有了各种不同的意象。
子规实际上就是杜鹃鸟,又有别名,叫杜宇,这是一只被中国人赋予多重身份的鸟。
为什么叫它子规呢?
主要在于它的叫声。子规的叫声,有如人语“不如归去”,很像是在劝说游子归家。因此,常被诗人借以表现思乡情感,或离愁别恨。
晏几道有首《鹧鸪天》,就是以杜鹃的啼叫声入手,表达自己思乡又无法主宰命运,有家难归的感慨。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子规初啼,已是春暮。那啼声还是艰涩的,清少纳言说它,几乎像是没有。随着春天的离去,子规的啼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
从若无若有、再由弱渐强的啼声,似乎一次次在向人提醒,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
因此,这声声凄厉的鸣啼,也让古代的文人,产生不知春归何处、无法挽回的伤感。南宋才女朱淑真,便从这子规的啼声中,感受到了这种伤感。
在一首《送春》词中,朱淑真这样写道: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朱淑真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嫁俗吏为妻后,词风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
门前柳絮,耳中杜宇,虽然影过无痕,声细若无,但敏感的词人还是看到了、听到了,这是春天离去的提示。但这哪里只是伤春呢?
分明是感伤自己的命运了。才华横溢、纤细敏感的词人,最终还是英年早逝,悒悒抱恨而终。
贰丨
南宋淳熙九年,有一个名叫魏仲恭的人,将朱淑真的残存作品辑录出版,并为之作序。
序中,对朱淑真的词,有一句中肯的评价:“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
朱淑真不但诗词写得好,书画造诣也相当高,尤善描绘红梅翠竹。这是一位能与李清照齐名的才女。
而清少纳言,也是与紫式部、和泉式部,并称平安时代“王朝文学三才媛”。
朱淑真与清少纳言,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才气。比如,两人文字都清新婉丽,都善于捕捉琐碎小事的瞬间之美。
在朱淑真眼里,子规鸣啼,是无奈与伤感的(其实在中国人的眼里,子规鸣啼,也大都是离愁别恨)。
而在清少纳言那儿,子规的啼声,却是巧妙的、妩媚的。不仅是子规的啼声,似乎在整本《枕草子》中,都看不到一点消极、悲哀的思想。
实际上,在日本的平安时代,当时的王朝贵族们,也都是沉湎于欣赏飞花落叶的感伤情调。
唯有清少纳言,在描写自然景物和动植物时,采取积极的态度。一切自然景物,在她的笔下,都显示出清丽的色调。
她对生活的感悟,有一种明快之美,与当时较为流行的“物哀”之美相异,开创了新的美学范畴。
“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渐渐发白的山顶,有点亮了起来,紫色的云彩微细地飘横在那里,这是很有意思的。”
”到了稍微阴沉的薄暮,或是夜里,听那子规细微的鸣声,远远的听着,有时似乎听错似的,几乎像没有,很有意思。“
叁丨
《枕草子》多处说到,子规的夜啼很有意思。世间万物在她眼里,也都是很有意思。
清少纳言自幼熟读《汉书》、《蒙求》、《白氏文集》等汉文著作,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枕草子》中,我们随处可见中国文化的影子。
杜鹃只是一只寻常的鸟,作为一个日本文人,她却予以特殊的关注,并喜欢上子规夜啼。这是否也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呢?
清少纳言在《枕草子》中,常引用唐诗,尤其爱用白居易的诗。但她用白诗,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那种融会贯通的用。
在《香炉峰的雪》这一段,她写道:
雪在落下,积得很高,这时与平常不同,仍旧将格子放下了,火炉里生了火,女官们都说着闲话。在中宫的御前侍候着。中宫说道:”少纳言呀,香炉峰的雪怎么样啊?”
这一段,实际上,是中宫定子测试女官的一个场面。定子要考的,就是白居易“香炉峰雪拨帘看”诗中的意境。
清少纳言闻言,随即将帘子高高卷起,请中宫凭栏远眺。左右盛赞清少纳言的博学敏睿,定子也深深地为之感动。
她用卷帘一个动作,通过了测试,说明她对白诗,是多么的熟稔。
相对于有些中国文人对于事物程式化的意象,清少纳言可贵之处,在于善于捕捉事物瞬间的美。
在她的眼里,子规的啼声全无凄厉之感,所有的花鸟虫鱼,日常琐事,都是一方纤细唯美的世界:
“(子规)一到六月,就一声不响了。在这种种方面,无论从哪一点来说它好,总都是多余的了。凡是夜里叫的东西,无论什么都是好的。”
“山鸡因怀恋同伴而叫了,所以看镜,见到自己的影子,以为是同伴了,用以自慰,实在是有情的。”
“常绿树多的地方,乌鸦在那里栖宿,到了夜里,有的睡相很坏,就跌了下来,从这树飞到那树,用了睡迷糊的声音叫喊起来。这与白天里所看到的那种讨厌样子全不相同,觉得很是好笑的。”
肆丨
一个人活在世间,总有这些那些的不如意。
因此,子规一只寻常的鸟叫,也会给中国古代的文人,带来种种的愁绪与伤感。
《枕草子》中,清少纳言用了藤原良房《古今集》里的一首古歌,歌曰:“年岁过去,身体虽然衰老,但看着花开,便没有什么忧思了。”
清少纳言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她对生活的热情。
她对生活的热情,体现在她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其笔下的景色总是充满生机,清新有趣,毫无颓败之色。
“四季的时节里,有什么有情味的,和有意思的事,听了记在心里,无论是草木虫鸟,也觉得一点都不能看轻的。”
我们需要四季里这些自然的、纤细的美好,来治愈生活中的忧思。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news.x86android.com/articles/298531.html
- 转载请注明: zhiyongz 于 知识百科-X86安卓中文站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