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9 三大镇馆之宝抢先看!看恐龙、观察昆虫、研究矿石……成都这个新博物馆里还有啥? NEW 来了来了,成都又有新的博物馆了!据团妈前线打探,成都自然博物馆目前已完成布展,进入开放倒计时!成都自然博物馆也是成都儿童团重点研学项目「天府少年城市研究院」(点击查看详情链接)首期行走路线中的一站。待博物馆开放后,参加首期行走的小研究员们也有望成为自然博物馆的第一批小游客(详情见文末)。快来看看大家翘首以盼的自然博物馆长什么样?有哪些值得看的点?隐藏着哪些“黑科技”?成都自然博物馆位于成华区成华大道十里店路以东,二仙桥东三路以北,成都理工大学西侧。乘坐地铁8号线,从B口出,左... Read More >
202412-06 《自然》最新封面研究发现最古老DNA NEW 新民晚报讯(记者 姜燕)《自然》(《Nature》)杂志发布的最新封面研究论文显示,研究团队分离出200万年前的环境DNA片段,而曾经发现的最古老DNA序列时间是120万年,几乎翻倍。图说:《自然》杂志 图源学术经纬微信公众号根据已有的研究,理论上DNA最多可以保存680万年,时间再长,就只剩下无法用来分析的碎片了。而在实际研究中,已经发现最古老的DNA来自西伯利亚冻土中的猛犸——根据《自然》杂志去年的一项研究,这份DNA样本保存了120万年之久。《自然》的最新封面论文的研究... Read More >
202411-01 周理乾评《悬崖边的造物者》︱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慎而重之 NEW 《悬崖边的造物者:5万年的人类科技创新如何重塑自然》,[美]贝丝·夏皮罗著,撖静宜译,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1月出版,344页,69.00元2013年冬天,我第一次听说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当时我正在丹麦留学,北欧的冬夜总是漫长而寒冷,我度过漫漫长夜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周五晚上与朋友喝酒聊天。有一次,从英国来丹麦读博不久的Song来我狭小的租屋里喝酒聊天。不甚明亮的灯光下,脸上挂着微醺表情的他用平缓但略带兴奋的语气跟我说,“生物工程终于成为工程学意义上的工程学了。我... Read More >
202408-31 人类应该利用演化力量重塑自然吗? 数万年来,人类一直在影响和改变,甚至可以说是操纵周围的生物。我们猎杀它们,让群落和生态系统重新洗牌;我们驯化动植物,通过育种来满足人类的需求。随着人类越来越多地接管地球,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维系生命的土地和水源都出现了污染。于是我们制定了保护野生动物和环境的规则,试图替它们寻找栖息地、食物,甚至干涉它们的繁殖。我们还掌握了生物技术:用一头公牛就可以繁衍出数千只小牛;基因改良作物能够抵抗病虫害,增加粮食产量,减少杀虫剂的使用;濒危物种的演化轨迹可以被改变,我们甚至在试着复活猛... Read More >
202408-09 人类提取的最古老蛋白质,来自中国甘肃的鸵鸟蛋,距今650万年 文/万物君7月3日,研究人员在biorxiv发表文章《牙釉质蛋白揭示了南部非洲傍人的生物学性别和遗传变异》的预印本,称从生活在200万年前的非洲罗百氏傍人的 4 颗牙齿上收集到蛋白质序列,并确定了他们的性别。1DNA、RNA和蛋白质,都是由较小的单元组成的无分枝的线性聚合体大分子。对于DNA,这些单元是四种碱基,即腺嘌呤(A)、胞嘧啶(C)、鸟嘌呤(G)和胸腺嘧啶(T)。对于RNA,这些单元是A(腺嘌呤)、G(鸟嘌呤)、C(胞嘧啶)、U(尿嘧啶),其中,U(尿嘧啶)取代了DN...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