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4 焦点访谈:强强联合 补短“锻”长 NEW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从2016年起,我国开始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目的是解决我国产业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和创新成果产业化不畅等问题。不久前,工信部又新批复了三个: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和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为什么要加强这些领域的创新能力?这些创新中心将发挥什么作用呢?最新批复的三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分别聚焦石墨烯、虚拟现实和超高清视频,它们的获批也使得我国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总数达到24个。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 Read More >
202401-13 地下两万米处,藏着可供人类用23亿年的无尽能源?美国正在开发 NEW 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你我虽素不相识,但点下这个关注按钮,我们就不再是陌生人啦~地球上其实还存在着一种无尽能源,就藏在地下!你知道是什么吗?就目前人类常用的能源而言,如煤、石油、天然气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不可再生能源。虽然很多国家不停地发现这些能源的新矿场,但人类文明还要延续下去,这些能源早晚会被开采殆尽。化石能源基本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那么有没有一种能源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呢?当然有,并且美国现在就正在开发这种无尽的能源,据悉如果大规模投入使用,人类可以23亿年不用再为能源发愁!这种能... Read More >
202401-09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 NEW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6日发布《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全文如下: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202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目录前言一、人类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一)相互依存是历史大势(二)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性应对(三)新时代呼唤新理念二、解答时代之问,描绘未来愿景(一)确立国际关系新思路(二)彰显全球治理新特征(三)开创国际交往新格局(四)共建美好世界新愿景三、扎根深厚历史文化土壤(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Read More >
202401-08 人生艰难,总是如此吗?还是只有我们这代人这样 每天早上八点钟,等差数列排布的好几个闹钟来回喧闹,终于睁开了惺忪的眼睛。强打精神甩动浑沉的脑袋,拖着两条腿,去往上班的路上。紧张而又缺乏成就感的工作,八卦而又隔阂的同事,挑剔而又吝啬的上司,在琐事嘈杂中耗费了所有的精力。晚上九点,挤入熙熙攘攘的地铁,回到拥挤杂乱的小屋。似乎终于有点时间可以停下来思考,我在追求什么,找到快乐了吗?而疲惫的大脑拒绝去思考,驱使自己不停的刷抖音、B站,看各种搞笑段子,或者打会儿游戏来试图放松自己。于是仅剩的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也就此消磨掉。身心仍旧... Read More >
202401-04 第一观察丨聆听新年贺词,感受不平凡的中国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们再次站在时光交替的新起点上。在这辞旧迎新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23年新年贺词。这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发表新年贺词,也是担任国家主席以来发表的第十份新年贺词。十年,深深牵挂、谆谆嘱托、殷殷期盼,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传遍大江南北、世界各地……字字温暖,句句恳切,字里行间镌刻下一个东方大国栉风沐雨、勇毅前行的步伐。在这份特殊的“国家盘点”里,我们见证了什么?在飞逝的时光中,我们又感悟到什么?聆听贺词,有对过往一年的总结——两天前... Read More >
202312-29 长江:稻作文明与鱼米之乡 作者:傅才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文化和旅游融合视野下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研究”首席专家,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古时期的长江依靠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在1万年前就孕育了东亚稻作文明,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提供了稳定的物质条件;中古时期的长江与黄河一起哺育了中国南方稻作文化和北方粟(麦)作文化两大亚文化圈,稻作与粟(麦)作亚文化圈之间的差异支撑了东亚文化圈的内部大循环,持续稳定地推进农耕文明形态达到人类社会的极高水准,中华文化所固有的“(长)江(黄)... Read More >
202312-26 27岁北大天才被美国挖走?真相曝光,大家更该知道这六位中国牛人 华人星光原创作者:华人星光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前不久网上疯传一个消息,说一位北大毕业的,27岁天才少年朱佳迪,留学美国期间,于今年4月份,帮美国在原子级芯片技术方面,取得了革命性的、震动世界的进展。目前全球最先进的芯片制程技术,达到了1.4纳米,而朱佳迪的研究,有望改写人类芯片历史,将美国的芯片制程,推进到前所未有的1纳米水平。国际顶尖科刊《自然》杂志认为,这是一次颠覆性的“神级操作”。这个消息引发美媒狂欢,称朱佳迪是什么“美国荣耀”,“华人之光”。传至国内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Read More >
202312-22 世界最大螺旋桨在中国诞生,重达400吨,美专家嫉妒:太浪费了 过去,西方曾认为只要对中国施加足够的压力,实施无间断的封锁,中国就无法自立。但现实证明这并不正确,因为中国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洗礼,变得坚不可摧。千千万万的科研人员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多个领域实现了新生。他们不仅赶上了西方现有水平,甚至在一些领域超越了他们。尽管对于西方人来说,这些成就似乎令人难以置信,但这是因为他们低估了中国的实力。以中国的造船业为例,可以说已经成为全球的典范,即使不自称第一,至少也是排名第二的实力。然而,在此之前,全球先进的造船技术基本上都受到了西方和欧洲... Read More >
202312-21 老虎是陆地食物链最顶级,没有动物能克制它?除了人类它怕什么? 除了人类,老虎还会害怕什么?它们能几乎能捕食陆地上的绝大部分动物,为何数量增长还那么慢?自然界中能控制老虎数量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这些东西难道就是老虎的天敌吗?站在食物链顶端的老虎自然中的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和被捕食来传递能量和物质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猫吃鱼,鱼吃虾,奥特曼打小怪兽。总之就是弱肉强食,以大吃小的一种生存规则。在食物链中,最底层的被叫做生产者,也就是像传说中的仙人一样,吸吸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晒晒太阳、喝点露水就能生存的生物,比如植物或者藻类。这些生物心态... Read More >
202312-13 49个候选区选出!我国国家公园布局方案来了,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最大 国家林草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近日联合印发《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全部建成后,中国国家公园保护面积的总规模将是世界最大。这是记者29日从国家林草局举行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消息。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确定了国家公园建设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创建设立、主要任务和实施保障等主要内容。“国家林草局会同中国科学院及... Read More >
202312-12 哥伦比亚前总统:我曾被世界最大贩毒集团绑架 安德烈斯·帕斯特拉纳·阿朗戈,哥伦比亚中右派政治家、新闻工作者、律师、社会活动家。曾于1998-2002年担任第38任哥伦比亚总统。帕斯特拉纳执政期间,积极推动国内和平进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打击毒贩势力,奉行独立、自主、多元化的外交政策。帕斯特拉纳任内多次访华,强调发展对华关系是哥伦比亚外交重点。卸任总统后,帕斯特拉纳依然活跃于政坛。2005年,他被任命为哥伦比亚驻美大使。帕斯特拉纳:我和父亲都与中国颇有渊源主持人 朱梓橦:您上次来是四年前了吧?这次再来您感觉如何?帕斯特拉... Read More >
202312-12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这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基础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突破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得以成功推进和拓展,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本期光明网理... Read More >
202312-11 世界最大“木制城市”将在斯德哥尔摩建成,工期三年,占地25万平方米 木制的办公室、住房、餐馆和酒店……世界上最大的木制城市将在瑞典亮相。一家房地产开发商日前宣布,计划在斯德哥尔摩建造这样的项目,2025年开工,2027年完工。7000个办公空间和2000个住宅,更加减排美国有线新闻网6月28日报道,近年来,木制建筑达到了新的高度,在挪威、瑞士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高耸的木制摩天大楼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中。在亚洲,今年5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第八座零能耗大楼“大地之室”(Gaia)正式启用。这栋亚洲最大规模的木制建筑,采用了减少碳足迹的新建筑技术。在... Read More >
202312-10 汉字蕴含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基因 作者:王云路(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主要载体是语言文字。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考察时强调:“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语言文字不仅是交流情感的工具,还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国家繁荣发展的根基,是民族身份的象征和标志。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词语都是一幅画、一个故事。每个字和词的构造与变化,都体现着古人认识世界的思维印记,承载着先民独特的认知模... Read More >
202312-08 死后变成一棵树,关于生态葬你了解多少? 尘归尘,土归土,思念不必局限于碑前“我父亲生前爱花,走后如愿鲜花伴他长眠。”又是一年清明时,四川成都一处陵园内气氛肃穆,赵先生(化名)将父亲的骨灰放置于可降解环保材料中培土落葬,然后诵读悼词、献礼鞠躬。他说,能够让父亲安息在花海中,完成他的遗愿,自己很欣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用更加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身后事”。生态葬这一新型安葬方式也在悄悄流行,甚至受到年轻人“追捧”。有网友认为,这种“从尘土中来,依尘土而生,再化为尘土”的安葬方式新颖又环保。事实上,包括树葬、草坪葬、花坛葬、... Read More >